2025年11月的澳門,上演了一場奇妙的群舞—“第25屆澳門美食節(地點:澳門西灣湖廣場)”與“第二屆亞洲國際酒店用品及食品博覽會(澳門威尼斯人金光會展)”、“首屆國際餐飲智能裝備博覽會(銀河國際會議中心)”同期舉行。這絕非偶然,而是展覽主辦方深諳“借力共生”之道的戰略體現。這模式與之前“第三屆亞洲球星卡及體育藏品展”借力NBA中國賽的思路如出一轍,展現了澳門國際旅遊城市中,展覽活動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價值最大化的可能。
精准卡位:時空協同的流量藝術
展覽業的傳統困境在於獲客成本高,而澳門雙展與大型活動聯動模式,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第25屆澳門美食節”作為澳門最具影響力的餐飲盛事,每年吸引數十萬食客前往。“第二屆亞洲國際酒店用品及食品博覽會”、“首屆國際餐飲智能裝備博覽會”,巧妙選擇與美食節日期重疊,共享龐大客流,借勢的核心在於時空的精准把握。
這種安排創造了天然的“流量漏斗”:遊客因美食節來到澳門,餐飲業者因美食節聚集,“第二屆亞洲國際酒店用品及食品博覽會”、“首屆國際餐飲智能裝備博覽會”無需從零開始造勢,可自然轉承這批高質量的專業觀眾。更為精妙的是,三個活動地點既保持了適當距離避免幹擾,又共處協同效應。參觀者白天觀展,晚上享美食,形成完美的一日行程。
生態構建:從單點突破到產業全景
雙展與大型活動聯動,是構建產業生態的思維方式。這兩個展覽分別瞄準了餐飲產業的“不同環節和不同受眾”,卻共同描繪出完整的行業圖譜。“澳門美食節”面向大眾消費者,展現餐飲業的最終產出,即美食體驗;“第二屆亞洲國際酒店用品及食品博覽會”、“首屆國際餐飲智能裝備博覽會”則面向行業專業人士,展示美食背後的生產力工具與技術支撐、經貿交流等。
這種分工協同創造了獨特的“前店後廠之觀展體驗”。遊客在美食節品嘗到美味的燒烤,隨後可在智能裝備博覽會上看到製作這道燒烤的智能設備、排煙系統與節能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實現了“B端與C端客群的相互轉化”。一個普通食客可能被智能咖啡機吸引而萌生開店想法,一位餐飲老闆則可能在美食節發現新的市場趨勢。
城市賦能:澳門作為理想試驗場
澳門,獨特的城市特質,為這種借力模式提供了絕佳的培育土壤。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門本身即是餐飲行業的金字招牌。澳門特區政府推出的“餐飲業智能升級先導計劃”亦為餐飲企業技術升級提供資助,恰好為智能裝備博覽會創造了精准的目標客戶群。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的結合,使得這種雙展聯動具備了天時地利。
澳門完善的會展基礎設施、便捷的跨境交通和成熟的旅遊接待能力,為參觀者也提供了“觀展+旅遊”的複合價值。參與者可參觀展覽,更能體驗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氛圍。
實戰指南:複製成功的核心要素
分析這一案例,可以總結出在澳門借力模式的關鍵要素:
精准的定位互補:首要原則。相互借力的展覽之間應當存在天然的產業關聯,但需面向不同受眾群體或產業鏈環節。如美食節面向消費者,“第二屆亞洲國際酒店用品及食品博覽會”、“首屆國際餐飲智能裝備博覽會”面向業者,兩者互補而非競爭。
精心的日程安排:同樣關鍵。時間上應有適度重疊而非完全重合,讓參觀者有機會參與雙方活動,同時又各有側重。空間上保持適當距離,利用澳門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
深度的內容融合:提升價值。可以設計跨展覽的聯動活動,引導消費者從餐桌走向廚房,從產品走向技術。
統一的品牌包裝:不可或缺。儘管雙展與大型活動是獨立的,但在宣傳上有關機構應考慮聯動概念,讓參與者自然將其視為一個大型餐飲主題活動的兩個組成部分。
總之,澳門,作為連接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橋樑,長期以來扮演著文化交流與商業貿易的平臺角色。而今,展覽與活動聯動模式,進一步證明瞭這座城市在展覽創新方面的獨特價值。其實,當代展覽業的未來不在於單打獨鬥,而在於如何巧妙嵌入已有的活動生態,與強勢IP形成共生共榮的關係。可以預想:明年此時,當遊客穿梭於澳門美食節與展覽間,他們見證的不僅是餐飲行業的現在與未來,應該更是展覽業發展路徑的一種前瞻性示範。
(原創macau會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