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座談會”探討食品安全制度
【本報訊】由民聯智庫主辦,澳門基金會贊助舉辦“民生座談會”,聚焦“澳門食品檢驗檢疫及安全管理制度”,邀請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澳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謝天輝擔任主講,與會者圍繞本澳生鮮食品進口檢驗、社區食安管理、大灣區標準互認及跨境貿易便利化等議題展開討論。
謝天輝介紹供澳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監管模式。他指出,目前澳門已形成完整監管鏈條,內地海關對供澳食品從源頭的種植、養殖基地到生產加工企業均設有備案管理制度,並在口岸實施檢驗,澳門則在進口環節對食品進行檢驗檢疫。中檢澳門公司作為專業第三方機構,長期協助特區政府進行獸藥殘留、微生物等專項檢測,更以“神秘顧客”等模式參與流通環節的抽樣檢測,在美食節等大型活動期間提供24小時快速檢測支援,為本澳的食品安全防線提供有力保障。
在便利澳門食品進入內地市場方面,他表示現已有良好政策落地,澳門的食品生產企業,只需在內地海關總署平台獲取出口加工企業備案資質,即可享受“優先通關”待遇,即貨物先放行,後等待抽檢結果,若有問題再進行溯源召回,大大提升通關效率。展望未來,謝天輝建議應從三方面加強建設:一是發展智能化快速檢測技術,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與市場監管效能;二是加強對新興污染物的風險監測,強化預警功能,做到防患於未然;三是推動區域協同,儘管粵港澳三地已積極參與起草數百項“灣區標準”,但目前標準多為非強制性,距離真正統一執行、有效實施仍需時日,建議推動建立系統性的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共享平台,讓三地能及時互通風險信息,實現更早的預警和規避,共同保障灣區居民食品安全。
北區社諮會副召集人陳茵茵指出,北區人口密集且鄰近口岸,環境衛生問題對食安構成挑戰,建議政府、商戶與社區聯手加強滅鼠滅蟲等治理,並加快餐飲油煙排放立法。她亦建議更新已沿用逾十年的《食品安全法》及三十多年的《食品標籤法》,參考香港強制標示致敏原等信息。
時光屋負責人黃成彬認為澳門空運具成本與時效優勢,但兩地檢驗檢疫流程對接尚待完善,期望推動政策創新,使中檢澳門公司等權威機構的報告能加速清關,實現“一次檢測、區域通行”,發揮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作用。
星際酒店主廚呂志忠指出,澳門食安管理存在“兩極化”,大型企業設有獨立衛生部門把關,而部分中小型餐廳缺乏系統化管理,依賴經營者自覺,構成潛在風險。他亦提到,澳門食品進入內地檢驗程序繁瑣、標準差異大,企業需耗時溝通摸索,期望兩地部門加強協調,統一標準。
民聯智庫秘書長張森華總結時表示,澳門食品安全須“內外兼修”,一方面內部應加強社區環境治理、更新法規及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外部則要推動與大灣區城市在檢驗標準和結果互認上取得突破,為業界掃除障礙。智庫將整理意見形成政策建議,助力提升本澳食安治理水平,鞏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
出席座談會還有中聯辦副處長王自華,中華青年進步協會副會長李耀倫,民聯智庫理事長陳冰冰,副理事長許治煒、陳銳鋒,副秘書長劉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