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參研參試澳科大團隊成果匯報分享會大合照
【本報訊】“逐夢月球 探尋未知”——“嫦娥六號”參研參試澳科大團隊成果匯報分享會於2024年10月4日下午在澳門科技大學N101大禮堂舉行。由中國國家航天局組織並實施的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月球探測任務——“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是我國探月工程又一標誌性成果,就此國家領導人於2024年9月23日,接見“嫦娥六號”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發表重要講話,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宗秋剛主任獲邀參與會見,備受鼓舞。宗主任回澳後,與其帶領參與該項目的科研團隊匯報及分享科研成果。出席分享會的嘉賓有,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部長李雪飛,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科技廳廳長陳祖榮,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葉桂林、顧問劉良鋼,澳科大副校監兼校長李行偉,澳科大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副校長唐嘉樂、姜志宏、鄺應華,澳科大校董會校董以及澳科大諮詢委員會委員,澳科大教職員學生200多人參與是次分享會。
澳科大校董會陳季敏秘書長致辭表示,“嫦娥六號”成就輝煌,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凝結著祖國幾代航天人智慧與毅力的結晶。“嫦娥工程”啟動時,澳科大就成為港澳地區第一所加入“嫦娥工程”研製團隊的大學,是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典範。
早前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宗秋剛主任參加會見,其率領團隊深入參與了“嫦娥六號”探月任務的科學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為“嫦娥六號”任務圓滿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如習總書記在接見時強調,探月工程成果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體現,澳科大將在接下來的科研道路上繼續奮勇前行。
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宗秋剛介绍了探測月球的歷史與重要性,由月球探測“第一人”到現代的航天,中國嫦娥工程的發展以及澳科大在月球科學研究上的貢獻。中國的“嫦娥工程”對於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嫦娥六號”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探月工程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就,並對未來的航天工作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激勵著廣大航天工作者再接再厲乘勢而上,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小平講解了澳科大參與從“嫦娥一號”到“天問一號”的所有國家深空探測任務,介紹了月球背面的研究情況,細說了當中如何利用所得來的數據及資料等進行研分析,以這些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閱讀量及獲得的獎項等,均充分展示了對這些科學成果質量的肯定,為日後進一步開展月球背面研究奠定了基礎。
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助理所長、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主任鄧志培則介紹了來自“嫦娥六號”樣品如何令人類了解月球的早期演化歷史。是次採集到的月球背面樣品包含了眾多不同來源的月球物質,幫助科學家深入了解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月球早期岩漿分異活動,對研究月球起源和演化歷史有著極其深遠的科學意義。
澳科大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徐懿介紹了“嫦娥六號”樣品研究的科學意義,實驗室自“嫦娥一號”任務以來,始終深度參與其中,跨越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國際社會亦對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當中“嫦娥六號”樣品的科學價值,無論採樣點或樣品本身均對研究月球地質歷史具有里程碑意義,幫助科學家更精準地研究分析。
分享會的最後由參會學生們向各講者提問,同學們都充分地了解“嫦娥六號”探月工程的任務,當中的挑戰以及未來展望。澳科大冀通過是次任務的成功,激勵學子們繼續努力,從中得到啟發,未來將繼續在航天事業深耕,積極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探索更多未知,成就航天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