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6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政府總部主持召開“澳門特區政府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傳達會”,要求特區政府各級官員要“結合澳門實際,結合自身工作職責,融會貫通,務求實效,將對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理解轉化為推進澳門向前發展的強大力量”。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在會上表示:將在建設新質生產力上展現新作為,提升“一中心”國際知名度與認受性,更好推進“一平台”建設,全力推進深合區建設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而目前不僅是特區政府認識到了要“在建設新質生產力上展現新作為”,本澳民間也認識到了澳門必須“培育新質生產力”。在上月7日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舉辦的“齊為澳門動腦筋——新質生產力引領未來,共建大灣區齊創輝煌”座談會上,該中心會長蕭志偉就認為:面對新局勢、新轉變、新要求,培育新質生產力是澳門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轉型突破的必由之路。
但“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可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以澳門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是“尤為困難”。所以本澳對“新質生產力”,重點應該不在於在口頭上表示要“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而在於如何才能真正在澳“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
而要想能真正“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首先就必須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涵義。“新質生產力”據說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9月考察黑龍江省時首次提出的概念。根據內地官方的定義,“新質生產力”是指“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根據這一定義,“新質生產力”具有“科技性”“創新性”“持續性”“艱難性”等特點,這是因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技術革命性突破”,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具有“科技性”也具有“創新性”;而“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沒有盡頭,因此“新質生產力”具有“持續性”,沒有“完成時”而是“永遠是進行時”即“永遠在路上”;而“科技性”“創新性”“持續性”又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具有“艱難性”,即即使在主觀上非常重視培育“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受制於自身的素質、能力等因素,也未必能真正“建設或培育”好“新質生產力”。
由於製造業相對更能體現出“科技性”,因此有人可能會認為“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主要是製造業的事情。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各行各業都需要“與時俱進”,都需要“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會展業不僅自身需要“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提升競爭力,而且會展業也能夠對其它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發揮重要的助推作用。
在三中全會閉幕三天後的今年7月21日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等表述。目前內地一些城市的會展業,就根據這些內容,來多組織和舉辦相應的會展活動。這樣不僅能夠使當地的會展業“緊跟技術革命性突破的步伐”,而且有助於會展活動的參與者們展示或瞭解最新的科技、產品、理念、制度等,有助於推動其他行業的“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
而目前來看,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涉及“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等內容的還很少,多數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還主要是在一些傳統的產品或服務方式領域進行展示或交流。這樣就不僅制約著澳門會展業自身的“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也不能對本澳其他行業的“建設或培育新質生產力”發揮較為明顯的助推作用。這一點,應該也是目前澳門會展業需要加以改進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