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開展了《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的工作,總結過去十年的政策措施成效及經驗,並在現狀問題分析及未來趨勢研判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編制未來十年本澳的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政府現正就《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進行公開諮詢,為此,澳門公民力量就諮詢文本內容,提出如下問題及建議:
一、應重視控車規劃
儘管近年車輛增長數量比預期少,但亦已由19.6萬輛增至24.4萬輛。澳門路少車多,長此以往難堪負荷,加上舊車輛終有一日會報廢,但目前垃圾出境處理較難,澳門土地及處理設施又很有限,這些問題都需要從長規劃。
因此,政府有必要在交通規劃中加強長遠控車方案,對個人擁有車輛上限(現況有人一個人名下甚至多達一百輛車)要有一定規範,儘量遏止車輛的增長數量;而且,要對車輛從出廠、落地、使用、報廢的生命周期有所規劃,須周全考慮本地對廢棄車輛的回收及處置能力,將其妥善融入循環經濟中。
二、要更妥善處理建築業將來的運輸流量
本地碳排放上,除了發電外,最大版塊就是運輸業,然後就是建築。諮詢文本中並未考慮的一點是,本地將來會有更多建築項目出現,運輸壓力將有增無減。例如A區日後必然會大興土木,泥頭車、工程車等肯定頻繁往來半島A區,以目前交通配套如何處理這些交通壓力?文本只考慮一般出行,但卻忽視發展帶來的額外運輸壓力。
三、綠色出行要加入單車配套
次文本在綠色出行中欠缺了單車的部份,因為隨着將來輕軌逐步完成,參考香港地鐵事例,距離民居較遠的站點,亦應該以單車作短途接駁,並配置泊車設施,方能便利民眾出行。
四、要對新城區有更詳細的交通規劃
在氹仔北部填海的新城C區,面積足足有半個皇朝之大,諮詢文本中卻沒有太多的道路網規劃,只靠文本中幾條小路連接是不夠的;新城B區沒有多少配套,只靠皇朝路網的話,日後會面臨很大的交通壓力。
因此,皇朝區應該要適當建設風雨走廊、行人升降機或扶手步道,連接多區;東北步行通道應一併連接新城A區,使兩區可以相互支援呼應,暢旺人流經濟,避免孤島效應;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澳門口岸可以建設步行隧道連通A區及水塘,建設外港碼頭為交通樞紐,分流新城A區、港珠澳大橋客流量。
五、切勿“走甩”氹仔偉龍區交通規劃
近日政府已計劃將氹仔偉龍一帶公屋設計為夾屋群,因此,這一區日後勢必會成為人口稠密的居住區,故此當局也必須要做好該區的步行設施及交通配套,預留日後住戶使用。
六、巴士接駁站點可延伸至南灣商業區
文本中對媽閣輕軌站的接駁巴士安排是有需要的,然而,當中卻集中於到下環、卻未有安排到南灣的巴士。因為氹仔居民到半島上班目的地,主要是皇朝和南灣。因此,目前巴士路線需要重整,皇朝到亞馬喇、乃至各類東西向的站點應要減省,以行人設施代替就可以,無必要將太多巴士引入區內道路從而帶來擠塞;有很多巴士線也不一定要在關閘停站;應該多設置快線巴士到南灣,方便氹仔到南灣的上班族。
七、增建外港交通樞紐
鑑於澳門向東填海發展的大趨勢,澳門東區的交通規劃有必要加強。例如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澳門口岸可以建設步行隧道連通A區及水塘,建設外港碼頭為交通樞紐,分流新城A區、港珠澳大橋客流量。
八、發展禁區交通
文本中提出了“融入區域交通”的願景,其實除了軌道交通外,機場“禁區交通”也是可以考慮多作發展的:將北安碼頭、澳門機場,連接到橫琴,使旅客可以在不入澳門境情況下,直達橫琴。這是很大的商業契機,有助吸引東南亞線、短途線的客流,方便他們一落機就可以入國內,也可以解決東南亞旅客入澳只能有一次簽證的問題:以往經澳門入大陸,就不能再回澳乘飛機,但有禁區交通後,就可以加大我們澳門機場的運量了,提升澳門旅遊城市的優勢。
故此,希望當局能夠審閱我們上述意見,並考慮加以採納。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