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敏與蘇淑鈴討論舞步的含意
藝穗節《回家》彰顯關前街歷史的沉澱與回憶
【本報訊】繼《回家》拉開第21屆藝穗節序幕後,一部由本澳土生土長的劇作家程嘉敏創作的,以澳門具有數百年歷史的關前街為背景的,以時裝為表演形式,通過肢體傳達人物思想及形象的《鐵打》呈現在澳門的觀眾面前,讓澳門的觀眾有機會欣賞到這部新型的獨創的舞台劇。
程嘉敏80年代出生在關前街,兒童及少年時代一直生活在這個極有澳門“味道”的城市形象的街道,直至她到香港求學,後又轉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從事創作,她離開澳門十多年。
《鐵打》是一部反映上世界80至90年代的故事,這段時間是關前街最為興旺時段之一,然而隨著內地經濟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進步,關前街老舊的營生手段,趕不上歷史發展的車輪,而漸漸式微。
程嘉敏永遠不會忘記,她的父親在關前街從事“打鐵”生意,父親能夠利用自己巧奪天工的一雙手,憑著高超的技術,為企業、商鋪、市民打造一個又一個不同作用的器皿。她的父親就是用自己的一雙手,養活了一家人,並且與關前街大多數的商鋪人家一樣,過起滋潤的、前店後宅,或樓下工場,樓上住家的生活。
生於斯長於斯,這段少時的經歷,成為程嘉敏永不磨滅的記憶,更是不能忘懷。當她在國外闖蕩1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後,她回到了澳門。她希望通過關前街的當年種種,訴說澳門的變化。父親的打鐵生涯,自然就成為創作的最佳題材,並以父親打鐵為主轴,反映當時關前街的社會與民生,她認為這樣可以令到她讓重塑當年的生活氣息,延續童年經典情懷,而且也可以讓觀眾回味關前街的過去與對其重新的認識。
《打鐵》與《回家》都是一部很特別很新穎的劇作,後者是一部沒有真人表演,沒有道具,將角色交給普通觀眾,通過觀眾抽取到的角色,對號入座,通過聲音表現人物角色。而前者利用衣服反映時代,反映人物形象,而肢體表達人物的動與靜,包括情緒及精神世界。無論是《打鐵》還是《回家》,這都是第21屆藝術節對現代藝術的一種創新,這種創新貴在嘗試、貴在將發生在身邊的事用不同的演繹形式,用最簡單,又耐人尋味的表演形式,將劇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用衣服表現角色的身份,對於觀眾來說,也許是別出心裁,但對於程嘉敏來說,既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緬懷。她說,當年的關前街,熱鬧非凡,各類商鋪林林總總,但每一個行業都會通過不同的著裝來顯示其職業。當年的街坊會穿上代表特定工種的衣服,如打鐵舖老闆會穿厚牛仔褲與襯衫,從中可感受到他們十分尊重自己的職業與儀式感。《打鐵》就是根據角色設計服裝,彰顯人物內心個性。
程嘉敏是《鐵打》的主創及監製,蘇淑鈴(Souso)是導演和編舞及演員,音樂總監來自廣州的資深音樂劇導師魯源,服裝造型則由馬來西亞著名的服裝設計師甯振洋“助陣”,採用廣州裁縫老師傅的“手藝”。程嘉敏認為這種多元思維碰撞在一起,相信會擦出更迷人的火花,通過這個火花,講述關前街舊街坊最貼地的澳門故事,賦予作品更濃的“人情味”與“生命力”。
歷史有循環,關前街有過繁華、經歷過式微,如今在特區政府經濟多元發展政策下,關前街成為新的文化、旅遊、經濟“重地”,並與特區政府推出的“關前薈”與《鐵打》的時空接軌,讓曾經沉澱的關前街得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