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合辦全運會意蘊深遠

2021年10月15日    即時資訊


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整體合辦全運會,意蘊深遠

行政長官賀一誠揮舞全運會會旗

【本報訊】澳門將於2025與廣東省和香港共同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消息傳出,正值國家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之時,可謂意義深遠。合作是當今區域融合發展的趨勢,並超越區域經濟學的概念,擔負著以其自身的探索與率先發展引領中國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大灣區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區域,經濟實力體現了該地區在內地的領航地位,同時為推動香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為港澳與內地共同繁榮,進一步消除制度銜接和經濟、法律、體育、旅遊、文化等方面的障礙,建立共識通道,確立互信機制,提供平等機會,這是歷史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責任與國家使命。廣東省和香港共同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在這個使命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與重擔。

聯合申辦早有醞釀

全運會作為全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大賽,前九屆全運會均由北京市、上海市和廣東省輪流舉辦(第七屆全運會由北京市承辦,四川省和秦皇島市協辦)。2001年之後,國務院辦公廳取消了由北京、上海、廣東輪流舉辦的限制,允許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辦全運會。2017年天津全運會之後,廣東省便牽頭聯合香港、澳門共同討論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的可行性。2019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無疑給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找到了一個強有力的抓手。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的體育交流更加頻繁。自2003年廣東省體育局、香港民政事務局和澳門體育局共同簽署粵港澳體育交流與合作協議以來,三地的體育交流從民間合作上升到由政府體育部門主導的官方正式交流合作。省港杯足球賽、粵港杯籃球賽、粵澳杯籃球賽、粵港澳大灣區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不斷湧現。目前,粵港澳每年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和交流活動多達40多項,參賽人員超過5萬人次。同時,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吸引超過300名港澳選手參賽。2020年底舉辦的橫琴馬拉松上,約200名澳門跑友參賽。

三地體育設施辦賽經驗豐富


首屆葡語系運動會在澳門運動場開幕


2005年东亚运动会開幕禮

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 各國旗幟在澳門迎風飄揚

廣東曾成功舉辦第六屆、第九屆全運會,2010年亞運會(廣州),2011年世界大學
生運動會(深圳)等眾多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澳門有著豐富的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經驗,如成功承辦的2005年的東亞運動會,2006年舉辦的第一屆葡語系國家運動會,2007年舉辦的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以及連續舉辦67屆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和多屆世界女排大獎賽、澳門國際龍舟賽、澳門國際馬拉松等國際賽事,不但讓世界對澳門體育盛事有所瞭解,更是為澳門舉辦國際大型體育體育比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香港也是眾多大型國際體育舉辦的選擇地,包括英超亞洲杯等。可見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豐富,是個最佳不二選擇城市聯合群體。

值得關注的是,澳門回歸祖國短短8年時間,作為一個當時只有五十萬人口的小城,在三年時間內連續舉辦成功了三次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會。而相比2005年東亞運動會、2006年葡語系國家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是澳門特區有史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國際綜合運動會,比賽項目包括室內田徑、短池游泳、健美操、自由搏擊極限運動、電子競技和體育舞蹈等17個大項、151個小項和三個示範項目的比賽,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3000多名運動員參賽。由此足以看到澳門具有舉辦國際大型體育盛會的潛能,同時大大提高了澳門在國際體育界的地位,為“體育+旅遊”提供了借鑒經驗。

在場館設施方面,廣東僅大灣區內的9個城市便有各類大中型場館124個。香港的啓德體育公園正在建設中,投資約300億港元,預計2023年落成。澳門體育設施齊全,回歸後,特區政府重視體育場館及設施的建設,體育館、體育中心運動場等體育設施設備十分齊全,政府擁有的體育場館多達40多個,當中部分場館按照國際標準建設,並多次為外隊提供賽前訓練備戰或集訓。

三地優勢互補

事實上,港澳與內地省市聯合辦賽此前已做過一些嘗試。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術項目便放在香港舉辦。2001年第九屆全運會上,承辦方廣東省將散打項目放在香港舉行,將武術套路比賽放在澳門舉辦。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一定能為全國人民呈現一場精彩的全運會、一個更具活力的大灣區。粵港澳三地中,廣東的市場縱深度和產業完備度突出,香港的科技研發和國際化優勢明顯,澳門在發展多元化產業方面空間廣闊,三地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前景光明。以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創新極點(兩點)為主體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三地在融合對接方面還有很多課題待破解,包括更便利的通關、更廣泛的專業資格互認、更暢通的資金往來等。三地合辦全運會,涉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通共享,必然要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這種合作機制的價值將在賽事結束後繼續發揮,並延展到其他領域,促進大灣區的有機融合。

粵港澳體育產業發達,匯聚了一大批體育產業集群。三地合辦全運會,將為體育產業市場帶來新機遇,加速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

推進大灣區融合建設

而從另一層面而言,此次成功申辦全運會對大灣區建設也是意義重大,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構築休閒灣區和塑造健康灣區的目標。 

首先,將有利有利於推動粵港澳區域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城市各項經濟社會事業領域合作成效顯著。通過賽事有效整合相關資源,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共融共享,助力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建設,推動粵港澳地區在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全面、深度融合。其次,亦將有利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的提升。以承辦全運會為契機,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事業的投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深入開展粵港澳地區體育交流互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體育產業深度合作、協同發展,推動新時代大灣區體育事業發展,促進體育強國建設,不斷滿足粵港澳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強港澳居民國家歸屬感

此外,將進一步強化港澳同胞的國民身份認同,進一步強化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向心力,進一步強化全面落實“一國兩制”、實現長期繁榮穩定的責任心和擔當感。尤記得2008年,國家安排香港承辦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香港一躍成為“奧運城市”,香港市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可以預見,港澳作為東道主,組織全國各地的運動員匯聚一堂,目睹“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全家福場面,感受集體升國旗奏國歌的莊嚴儀式感,心中一定會升騰起對祖國、對民族、對歷史的無限感慨。當年就是由於國家貧窮落後、列強欺淩以至於割地賠款,港澳成為脫離祖國懷抱的遊子。今天正是因為中國繁榮昌盛、團結一心,港澳同胞才得以與全國人民一道,昂首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上。港澳同胞一定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安排,就沒有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

國際一流灣區無一不是體育賽事集聚區

事實上,縱觀國際上的一流灣區,無一不是體育賽事的集聚區和體育產業引領區。例如,在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國際知名職業體育俱樂部星羅棋布,職業體育賽事火爆,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服務業和體育科技產業都非常發達。粵港澳大灣區在方方面面對標全球一流灣區,體育不能缺席。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年輕的人口結構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是發展體育產業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舉辦職業體育賽事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隨著大灣區城市間基礎設施“硬聯通”的不斷完善,通關的便利化逐步推進,大灣區體育領域的融合也愈加深入。倘若今次合辦賽事成功,累積經驗,三地對於市民的期盼“可以嘗試申辦 2036 年第 36 屆夏季奧運會,讓奧運聖火再次來到中國”,也可以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2年12月29日 第763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