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一世紀最後十幾年和本世紀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會展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特徵和發展趨向,中國會展產業的總體規模、增長方式、區位格局、業態內容、產業鏈體系、市場化進程、發展條件和競爭模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與世界經濟新常態和中國經濟新常態相呼應、相一致的中國會展新常態。
“新常態”一詞,在很短時間內由經濟思想界演變為世界和中國的決策語彙,成為當前分析經濟形勢與發展未來的熱詞。在“新常態”視角下,世界與中國,正面臨一個新的時代;同樣,中國會展也面臨著新的局勢,新的轉折和新的機遇,需要轉變思想理念,打破思維定式,創新發展模式,謀求新的飛躍。
何為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埃爾•埃裡安提出,特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國家經濟陷入低速增長、甚至衰退的經濟現象,是國際投資界描述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經濟增長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定用詞。
經過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歐美經濟持續20多年相對繁榮的“大穩定”,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引發西方思想界的深刻反思。時至今日,埃爾•埃裡安仍然堅持,雖然全球經濟緩慢復蘇,但是美國經濟增速放緩、高失業率和政府債務高漲的“新常態”並未結束。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甚至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停滯可能成為新常態。地緣政治風險不斷為世界經濟增添新的變數,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負責人魯奇爾•夏爾馬在美國《外交》雜誌撰文說,過去全球投資者常聚焦GDP增長、就業和貿易,並以此來預測投資。現如今,市場更關注政治變化,尤其是新領導人如何推動經濟改革。這已成為觀測世界經濟的一種常態。
在西方思想界,“新常態”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經濟發展表現為低增長、高失業和高債務“一低兩高”的基本特徵;二是在宏觀政策應對上,長期以來,傳統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都可能無法適用新的經濟現實,需要探討新的治理良方。因此,普遍認同的觀點是,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新的風險因素不斷呈現,以往的藥方有可能不再是萬靈妙藥,世界經濟處於理論的探索期與政策的實驗期。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去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北京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演講中,習近平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像特徵作了精闢的概括:“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新常態”首先意味著經濟現實的變化,曾經助推中國增長的各種經濟要素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在增速、結構與改革三方面取得了更科學的平衡;經濟學家將這種新常態概括為“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多挑戰”四大特徵。“中國經濟新常態”還意味著宏觀政策的變化,注重微調控,不搞強刺激,定向調控,精准發力;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全面總結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提出了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和應對措施。“新常態”更意味著思維模式的變化,人們觀察到,中國高層決策正在突破傳統思維,打破傳統慣例,從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的維度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新格局。
中國會展業新常態主要特徵
經過上一世紀最後十幾年和本世紀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會展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特徵和發展趨向,中國會展產業的總體規模、增長方式、區位格局、業態內容、產業鏈體系、市場化進程、發展條件和競爭模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與世界經濟新常態和中國經濟新常態相呼應、相一致的中國會展新常態。
1.行業規模初具,增長速度趨緩。
據商務部會展業典型企業調查統計,2013年,全國共舉辦各類展覽7319場,同比增長1.8%;展覽面積939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據測算,2013年會展經濟直接產值達到3870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增長10.6%,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568845億元人民幣的0.68%,與2012年基本持平。占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262204億元人民幣的1.5%,與2012年基本持平。據統計,2013年,會展行業帶動就業人數比上年增長30.7%,按2012年基數測算,會展行業帶動社會就業人數達到2700萬人次。根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委員的統計,北京、上海、廣州三大一線城市2013年辦展數量只比2012年增長5%,展出面積增長3%;同時,以2011年全國被調研城市為基準,追蹤這些城市近三年的辦展情況變化,發現從2011年~2013年,全國辦展數量呈下降的趨勢,辦展面積呈上升的趨勢:2011年被調研的城市辦展總數量從2011年的7333場下降至2013年的6904場,同比下降5.8%;展出總面積從2011年的8173萬平方米上升至2013年的8956萬平方米,同比增幅9.5%。統計數據表明,辦展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而展出面積仍保持增長狀態,但增長速度回落到一位數,早期兩位數,甚至20%的年增長速度的狀況發生了變化,會展發展速度成倍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一段時期內很難再次出現,會展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似乎成為一段時期內的新常態。會展發展方式發生質的飛躍,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升型內涵發展轉變。會展內部結構優化發展,政府主導綜合會展活動減少,專業化、市場化程度提升;區域結構發生變化,中西部發展加快,比重增加,趨勢良好;展出面積增長速度高於數量增長,成規模展會比重增加,展會規模效應凸顯。
2.區位格局漸變,多種業態並進。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展會區域集約化程度較為明顯,北、上、廣位列前三,引領全國發展;東、中、西分佈不均,中西部份額增加,但東部地區主導地位仍然較為明顯;七成以上展會聚集在十個會展強省(市),全國四分之三的展會集中在展出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24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2013年共舉辦展覽會1696場,占全國展會項目總數的23%;展覽面積達到2584萬平方米,占全國展覽總面積的27.5%。按地區劃分,2013年,我國東部地區12省、區、直轄市(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辦展5034場,占全國總數的69%,展出面積6594.02萬平方米,占全國總展出面積的70%;中部地區9省、自治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舉辦展覽1083個,展出面積1456.51萬平方米,分別占比15%和16%;西部地區辦展1201個,展出面積1341.38萬平方米,分別占比16%和14%。與此同時,近些年來,我國出國辦展參展、各類會議、節慶活動等日益受到會展業界的重視,取得較為長足的進展,初步形成了會、展、節慶、活動多業態齊頭並進,融合發展的態勢。
3.產業鏈體系完備,多行業協同推進。
一方面,經過幾十年的推進,直接為會展服務的產業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以項目策劃與運作為龍頭,場館設施提供與服務、技術設備提供與服務、工程設計與實施、食住行遊購娛旅遊服務、會展物品運輸與物流等產業鏈服務環節,金融、海關、檢驗檢疫、郵電、通信、法律等商務服務系統,以及安全、消防、交通、環境等會展產業鏈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服務標準、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大大改進,有效地保障了會展產業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進步為會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助推會展發展,實現了跨界融合發展。近年來新技術在會展活動中得到廣泛運用,從現場數據的收集統計,到線上線下展會的共同發展;從信息新技術的應用,到會展科技資本的融合,都充分體現出“會展與科技協同發展”的總體趨勢。時至今日,幾乎所有展會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大型展會幾乎全部實現了線上展會與線下展會的結合,網上成交和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實體展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手機APP在展會中的應用已經成為時尚標誌,O2O的方式也被會展業界所普遍採用。2014年中國會展企業新三板融資成功,開創了會展行業與資本市場合作的先河,而此前世界會展雲基地和數碼研究基地的投資建設則體現了會展資本向數字技術的滲透。除了會展產業鏈內部各環節之間的融合發展,會展與金融、會展與科技、會展與旅遊,以及會展與其他產業合作、融合不斷創新,拓寬了會展產業發展的領域,豐富了會展跨界融合發展的內容。
4.政府職能轉變,市場化進程加快。
近些年來,中央加大了會展行業管理、規範的力度。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強調“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八項規定明確指出“要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嚴格控制以中央名義召開的各類全國性會議和舉行的重大活動,不開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會,未經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類剪綵、奠基活動和慶祝會、紀念會、表彰會、博覽會、研討會及各類論壇;提高會議實效,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此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相關中央部委開展了對各級政府主辦展會和論壇活動的清理規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央有關部委率先垂範,首先拉大了一些機制性會展活動舉辦的時間間隔,由一年舉辦一次改為兩年舉辦一次;國務院根據“停辦一批、限期市場化一批、加大間隔一批和保留一批”的原則,對全國500多個政府主辦的會展活動進行了清理、規範。政府逐步從具體會展活動操辦中超脫出來,政府主辦展會、論壇數量減少,質量提升;“重形式、輕內容”現象得到遏制;領導出席規格、頻率得到有效控制,財政開支大規模壓縮,去行政化效果明顯;市場化運作力度加大,一些政府主辦會展活動華麗轉身,或委託專業化會展企業市場化運營,或實行政企分開運作。政府會展推向市場,政府辦展市場化運作,一方面活躍了市場,為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多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為建立公平公開開放的市場規則清除了制度障礙,加快了整個行業市場化的進程。
5.發展條件改善,市場競爭加劇。
首先,會展場館條件大為改善,數量足,設施新,功能齊全。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擁有5000平方米以上會展場館316個,可供展覽面積1237萬平方米。2013年,全國在建會展場館13個,面積達154.49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全國會展場館總數將達到329個,可供展覽面積將達到1391.49萬平方米。其次,會展人才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地方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會展企業和會展人才落戶當地,很多企業也採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引進、培訓會展人才。與此同時,全國會展教育風起雲湧,據統計全國有數百所院校設有會展專業或方向,每年培養學生數以萬計。會展教育的興起,為未來會展產業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儲備了會展專業人才。再次,會展政策環境有了根本性好轉,政府部門改進作風,轉變職能,增強了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水平;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會展管理、促進專門機構,推出了一些推動會展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最後,會展市場環境也有了較大的改善,行業自律和行業規範取得階段性進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推廣越來越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商務部陸續制定和推出了一系列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不少省、市、區還頒佈了一些地方性行業標準。在發展條件改善的同時,隨著大規模會展設施的建設、地方會展優惠政策的實施,中國會展市場會展設施之間、會展城市之間對會展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境外展覽機構的介入,更加劇了競爭激化的程度。
中國會展業新常態應對之策
應對會展新常態首先要有一個平常的心態來實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會展實際功能作用,給會展產業以一個恰如其分的定位;其次,堅持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原則,認真研究和分析會展市場供求關係和實際市場資源,真正做到目標確定切合市場實際,題材策劃源自市場需求,活動運作符合市場要求,應對舉措利於市場發展;再次,跳出會展謀劃會展,處理好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發揮會展平臺橋樑作用,做好產業會展,助推產業發展和產業提升,做大、做強會展產業。最後,發揮市場和政府兩隻手互動調節、共同推進的作用,創新思維,精准發力,圍繞市場培育和市場規範出招,通過市場化手段奏效。
1.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宏觀把控。
隨著會展行業的發展壯大和產業化進程的加速,必須加強對會展行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認真研究會展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將會展產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當前,要認真調查研究全國會展資源和發展優勢,摸清家底,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向,找准會展產業發展的市場定位,研究制定《會展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會展產業發展目標和產業政策;根據會展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對會展硬件設施建設進行宏觀把控,發揮產業政策的宏觀調節功能,促進會展產業朝著既定的方向和目標發展。
2.加強行業協調,促進和諧發展。
會展是一個綜合型很強的行業。本質上講,會展屬�一類外在的表現行業,會展是平臺,是橋樑,是形式。發展會展更為重要的是會展所承載的具體內容,亦即推動會展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基礎和產業結構條件。嚴格意義上講,會展資源並不掌握在會展主管部門手中,而是散佈在各類、各級產業和市場管理機構,要加強產業會展資源的協調和整合,調動產業部門和社會各界發展會展的積極性,圍繞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戰略謀劃會展活動,扶持促進做好產業會展;只有做好、做專產業會展,才有可能做大、做強會展產業。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地方會展資源的統籌和協調,鼓勵特色化發展和差異化競爭,減少競爭損耗,避免重複建設、重複辦展、同質化競爭。
3.加強市場培育,加快市場化進程。
加大會展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改革會展項目審批制度,簡化手續,縮短流程,變項目審批為過程管理和事後評估,變審批為服務;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會展法制建設,加快會展立法進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會展行業發展和規範的法律體系;出臺《會展業促進管理條例》,明確界定會展參與各方的法定地位、權利職責和行為規範,實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經營,真正實現會展經營、管理法制化。研究制定市場遊戲規則,加強市場環境建設,完善市場監督管理體系,推動行業市場化進程;鼓勵行業中介組織建設與融合,發揮行業中介組織“服務、協調、自律”的作用;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制定行業規範,建立展覽評估制度,加強市場監管;健全統計制度,建立信息發佈平臺,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品牌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仿冒、剽竊等非法行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4.加強產業鏈打造,完善服務體系。
加強會展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會展服務體系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活動策劃、會展運作和現場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出臺相關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意見,制定專業化服務標準,加強規範管理;建立會展服務資質評定制度,根據統一標準和要求(包括專業展館標準化體系、國際展認定標準、展會及展館統計標準體系、綠色展會標準等)進行服務資質評定;改進、完善會展統計體系,建立權威的統計監測體系,提高會展統計資料數據的可信度。
5.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提升行業競爭力。
加強市場引導,鼓勵發展特色展會,形成具有地區和行業特色的差異化展覽格局;加強會展市場主體培育,推進大型龍頭企業建設,加大本土展覽企業扶持力度,鼓勵強強聯合,打造會展企業航母;下大力氣培育本土會展品牌,扶植專業品牌展會,加大品牌展會宣傳推廣力度,擴大品牌展會影響力;鼓勵創新發展,鼓勵採用先進技術,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品牌展會走出東莞,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與引進,採取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鼓勵會展企業落戶東莞。
6.研製行業促進政策,助推產業做大做強。
進一步研究制定促進全國會展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體系,研究出臺有利於促進會展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建立國家會展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國會展產業做大做強;積極探討解決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會展企業的實際影響問題,落實國家財稅(2011)110號文件精神,推動認定會展行業為大量代收轉付或代墊資金行業,同意其代收代墊金額予以合理扣除後計征增值稅。
(來源:國際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