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中國會展業的“民企時代”

2015年1月14日    即時資訊

編者按:中國民營會展企業已步入資本並購與資源整合的軌道。但長期以來,由於民營會展企業一貫低調的行事風格,會展業表面仍風平浪靜。民營會展企業的前景似乎看上去並沒有那麼樂觀。

但隨著多年的裸泳“陪練”,中國民營會展企業不僅深諳水性,還學會了游泳技能及深海“潛水”,且不再甘心做一個“陪練者”。這意味著,中國的民營會展企業正在成為行業一支生力軍,舉起資本並購與資源整合的旗幟,誓與“外來者”——外資展覽公司,在“一路一帶”的新機遇期分食中國的會展“蛋糕”。

表面看,雙方力量有些懸殊,但中國民營會展企業做好了準備,將直面這場沒有退路的較量。

振威:民企的資源整合時代

近期,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第25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以下簡稱中美商貿聯委會),邀請了兩國知名私營企業參會,振威展覽集團(以下簡稱振威)是此次與會的唯一中國會展企業。

據瞭解,此次中美商貿聯委會有兩項重要的機制創新,一是兩國副部長級別的商務和貿易官員在聯委會召開前進行了更早、更多地接觸,以推動聯委會取得切實成果;二是聯委會特別安排一天的時間讓兩國私營企業與政府部門官員展開交流,促進聯委會與兩國商界的良性互動與合作。

業內猜測,振威或將借此加速其海外擴張進程。

“振威將加速推進海外的發展計劃。”振威董事長張學山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4北京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一路一帶”規劃驚豔亮相,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為此,振威將借助這一難得的機遇。

提升國際化

近來,振威的表現略顯“高調”,先是張學山於201411月當選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全球董事會成員,隨後又隨國家高層領導人參加中美商貿聯委會。

對此,張學山坦陳:“提升國際化水平是中國會展企業競爭實力的最好體現。”作為國內最早加入國際展覽業協會的民營會展企業,振威旗下擁有北京振威、天津振威、廣州振威、新疆振威、西安振威,五個全資子公司。

振威是中國最早加入UFI的中國民營企業,目前已有6個展會通過UFI認證: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含2個子展會)、中國新疆國際煤炭工業博覽會、中國新疆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天津國際機床展覽會、中國天津國際機械工業裝備博覽會以及中國天津國際工業自動化技術裝備展覽會。

事實上,振威的願望,不僅只是到境外辦展,其更大的“野心”是到海外進行重組或兼併。

品牌再發力

2014年年初,坐落在濱海新區服務外包產業園的振威展覽數據中心正式運營。振威作為與天河一號、惠普、中軟培訓、中石油渤海石油裝備、騰訊、渣打銀行等知名企業及研發機構,獲天津市濱海新區的招商引資的政策扶持,成為被重點引進的唯一一個會展類企業。

張學山介紹,規模超過1萬平方米的振威展覽數據中心,不僅是振威展覽集團的總部辦公中心,更是振威展覽推行大數據全球化戰略的根據地。

振威展覽數據中心包括數據中心、呼叫中心、研究中心,用於參展商及採購商等級系統的研發製造,同時也是參展商及採購商服務平臺,該中心同時肩負產業研究、品牌運營、投資咨詢等功能。服務每一個展覽項目的同時,也服務於某一類行業。

目前,振威舉辦的規模超過5萬平方米的展會有6個,超過3萬平方米的有9個,超過1萬平方米的有22個,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展覽會規模已達10萬平方米。

除每年定期舉辦40餘場國際性專業展會外,振威還於每年舉辦20余場高端會議論壇,並組織海外辦展,出展項目超過30個。

整合產業鏈

在張學山看來,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會展業進入了“資本+資源+品牌”的時代。與此同時,也進入了“分層”階段,整個行業要面對優勝劣汰的殘酷現實。將有部分具備實力的會展企業浮出水面。未來10年,中國本土的會展企業成長空間更大,發展也將更快。到2020年,中國將會產生世界上最大的展覽機構,因為中國具有發展會展業的優勢,廣交會就已經實現了全球規模第一。

張學山強調,民營會展企業不能一味地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尤其是在做大的同時,要兼顧對員工業務能力的再培訓。據其介紹,振威的員工,每一季度都有機會脫產學習一周,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掌握前沿信息和技術。

據悉,在振威的戰略發展規劃中,對現有員工進行的再教育是重要的一步。這或許是為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人才儲備。

振威被業內評為最大的民營會展企業,因此,其發展動向也頗受關注。

關於振威的目標,張學山只透露說,振威要做全球會展綜合服務商,重構會展業的價值體系,將會展產業鏈進行延伸。

高端學術會議:服務創新的驅動力

學術會議既是專業化、高水平、智力密集的交流活動,也是科學共同體、知識共享、傳遞、擴散和流動的平臺,在學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端學術會議具有國際性、權威性、高知識性、高互動性等特點,參會者一般為科學家、學者、學科帶頭人等。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專家學者彙聚一堂,交流學術觀點,提出學術見解,相互啟迪,碰撞思想,激發靈感,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催生新的科學概念和學說。學術活動已成為現代科技交流最重要、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之一。

據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的數據統計,全球每年召開大約16萬次會議,產值超過2800億美元。另據國際組織協會(UIA2012年的數據統計,2011年由國際組織發起、召開的國際會議共計1.1011萬個,其中參會人數超過500人的會議占22%,約為2400個;據國際組織協會統計,國際民間科技類組織會議總數約占國際組織總數的1/5,依照國際會議召開頻率(每年41%,每223%,每312%,每510%,其它14%)估算,全球重大國際科技會議每年約有1000個左右。

通過附表的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3年這4年中我國社團組織的國際會議所占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其社團組織成為舉辦國際會議最多的主辦機構。

與此同時,事業單位和政府所舉辦的國際會議市場份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在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之後,降幅更大。企業舉辦國際會議市場份額相對而言比較平穩。

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啟動了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主要目的是發揮所屬全國學會的組織和人才優勢,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的示範帶動,引導學會在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中主動作為,在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發揮生力軍作用。

中國科協及所屬200個全國學會團結和凝聚了學術共同體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科技工作者。每年由中國科協所屬學會主辦的高端國際、國內會議超過上萬場,占我國科技類會議舉辦數量的50%以上。隨著學會自我發展能力的逐步強化,資源總量的不斷擴大,會議來源更加多元化,帶動了學會工作的全面發展。各學會圍繞服務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深化學術交流,發揮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域的優勢,積極搭建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交流活動。學會組織召開學術會議的規模和質量逐年提升,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據統計,中國科協所屬的全國學會和省級所屬的3828個委員會,在2013年共舉辦學術交流活動2.9586萬場。其中高端前沿學術會議7531場,綜合交叉學術會議1.0765萬場,學術服務會議1.129萬場。在這些會議上,提交的學術論文將近100萬篇,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的人數達到了442萬人次。

以中國科協2013年在貴陽召開的學術年會為例,近3000名註冊代表參加了27個學術交流分會場活動,1156篇論文經評審編入年會《論文集》,75位院士專家舉辦科普報告會150餘場,28輛車參與的“科普大篷車萬里行活動”覆蓋88個縣(市、區),參加活動科技人員超過萬人、上百萬群眾受益。圍繞與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12個領域設立專題論壇,14個全國學會組織院士專家16批次45人次實地調研,28位院士專家出席貴州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對於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推動貴州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年會同期舉行貴州省項目需求信息發佈會、召開“院士專家集中援黔行動項目對接協調會”,搭建科技人才項目引進平臺;貴州省有關單位和院士專家簽約項目504個,項目金額790餘億元,促成技術成果轉化355項,解決技術難題158個。有關單位共聘請了35位院士擔任核心專家或顧問。35位院士、174名專家針對貴州省163家企業的技術難題開展技術咨詢和攻關,相關投資達20.98億元,新增效益29.85億元。由此可見,以科技工作者、社會公眾、政府和企業為服務對象,廣聚科技資源、廣納真知灼見、廣交科技英才、廣搭合作平臺,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成為組織召開學術活動的重要目的。

八項規定”到《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出臺,我國會議產業深化改革的序幕已拉開,政府會議正逐步淡出市場。隨著改革的深入,規範政府行為制度的細化、適用範圍的日漸清晰,會議產業正重新調整產業發展格局,結構更趨合理。

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端學術會議主辦方應該在充分調研及收集產業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政策導向,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和產業發展需求,發揮自身人才、智力以及熟悉學科前沿動向、具備獲取最新信息的快捷渠道等優勢,與當地產業部門、研究部門密切配合,組織召開針對地方區域產業發展戰略、產業發展升級規劃、重點產業升級技術路線圖等方面的學術活動。

  (來源: 中國貿易報  作者系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2年12月29日 第763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