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以來,東莞吸引了各界的眼球。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東莞,某產業似乎成了服務業的全部。同樣歸於服務業的會展業,希望不會因之躺著中槍。這裏無意為東莞正名,更無營銷之意,權且借梯而已:從東莞會展說開去。
上世紀末,當現代會展業在華夏大地風起雲湧之時,業內形成了一條假設前提,即:產業是展覽生存與發展的不竭之源。從展覽的追本溯源,到政府規劃,政策引導,城市經濟發展需求,再深入到會展項目策劃運作,宣傳推介等,無不將之列為首義。
處於珠三角腹地的東莞,歷史上唯一的資源只有「莞草」,因而被喻為「文化上的廣州附庸,產業上的深圳附屬」。但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廣州、深圳之間,毗鄰香港),「世界工廠」 迅速成其代名詞。電子信息、電氣設備、造紙、服裝鞋帽玩具、食品飲料、傢具等以一種外科嵌入的方式,迅速成為了東莞的支柱產業。
「三來一補」總有「兩頭在外」,一部分業主慢慢不再滿足於代工,在向「微笑曲線」的兩頭延伸的過程中,一部分選擇了自創品牌,但隨之而來的推廣和營銷成了一個較難逾越的坎兒。不過,慢慢他們發現,在市場經濟和社會分工成熟的條件下,展覽成為品牌推廣和建立銷售渠道的最佳選擇。於是他們決定參展去!
看似簡單,當將視野深入國內外展覽會時,他們猛然發覺,展覽業也存在一個個坎兒。廣交會不是誰都可以參加的,而延續計劃體制下的各類訂貨會,也非唾手可得的機會。去國外參展,先得掂量成本,還有著較多的不可知因素。
產業基地自己辦展,成為一批行業人士和當地政府的選擇。不僅僅是東莞,一時間,以廣交會和香港為樣板的區域展在珠三角大地迅疾崛起。
改革開放成就了珠三角各區域的產業聚集,尋求品牌推廣和產品營銷推動了各類展會的培育,而製造業內部各環節的分工合作和產品、原輔材料的供給推動了展會題材向縱深分化和整合。五金機床、壓鑄、橡塑模具、線路板、印刷、包裝、皮革等題材熱度迅速攀升。2014年廣東省委政研室在完成對東莞各鎮街的調研之後得出結論:東莞已經從一鎮一品,走向了一鎮一展。
無獨有偶,多年前應邀參加順德區會展(城市)規劃,當完成論證後,需要歸納出一句會展城市發展定位的語句時,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的是:工業技術類展會的最佳舉辦地。只因其雄厚的產業基礎:電子、機械、傢具、陶瓷、建材、花卉。
放眼四顧,與之臨近的中山,古鎮燈飾展,小欖鎖具展;江門的摩配、水暖設備展,陽江的五金刀具展等,同樣源於其強大的生產基地優勢。
東莞的會展培育模式是珠三角城市會展發展的縮影。產地辦展對於城市綜合影響力和聚集度相對薄弱的二線會展城市來說,是發展會展業的良好切入點和可持續發展的原點。
統計資料顯示,珠三角二線城市區域品牌展還有一個共性特點:即時間的相似性,大多舉辦15屆左右。但其效果如何呢?似可從三個維度作出探討。
其一,政府主導,應時而生的展會。如東莞電博會。眾所周知,世界上每五台PC機就有一台在東莞生產,東莞的整機配套率達到95%以上。如此龐大的產業鏈如果不加以張揚和推廣,似與世界工廠的美譽不符。因而催生出東莞電博會,經過十多年的打造,很難完成華麗的轉身,至今停留在政府主導,政策扶持,企業意願不強,定位模糊的階段。其他地區同樣有此現象,甚如「王小二過年」。
其二,行業領軍,市場化運營的展會。如名傢具展覽會。自培育之初即有專業團隊和社團統領,緊扣行業脈搏,適時推陳出新。目前以展會為載體,相應延伸到傢具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展貿一體的空間範圍,終成正果,獲得國家商務部重點支持。
其三,各自為政,與經貿活動相融合。嚴格意義上,珠三角很多鎮區的展會成為地方政府推廣產業集群、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
政府的願景與行業、企業的訴求,在判斷產地辦展的成效之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或許,產業無罪,運作之過也。
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系廣東現代會展管理公司行政總監,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