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水荒制水,譚啟漢攝
【本報訊】由澳門基金會的“澳門記憶”文史網和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海事及水務局支持的兩場“記憶沙龍”講座特別場,於3月23日(六)下午在青洲水廠行政樓舉行,由專家學者導航,與大眾一起回顧澳門百年的供水歷史軌跡,了解其與澳門城市發展的關係,並結合實地參觀,完成了一趟“水資源”的時空之旅。
水資源短缺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課題,雖然澳門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在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能以山泉井水等自給自足,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發展的提速,澳門同樣面對水資源稀缺的困境,並歷經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首場講座由遺產學會副會長勞加裕主講“從井泉到西江水——澳門百年供水歷程”,從澳門的水井、山泉和銀坑水說起,講者分享了早期澳門尚未有自來水時,澳門人的用水習慣和由“水”引伸的獨特行業和企業,如送水業、泡水館,後來由於人口、疫症以至社會經濟的發展,供水成為了公共的議題,而隨著自來水的出現,帶來了新的供水系統,但也經歷了“自來水”與“天然水源”拉鋸的特別時期。隨後因應水荒的頻繁發生,澳門開拓了新的供水源頭──內地供澳原水,而透過水庫、跨海水管、水廠等的建設和優化,成就了今天相對完善的供水系統。
第二場講座以對談模式舉行,由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和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共同分享“百年供水與澳門城市發展”,從歷史上澳門的用水情況、人口、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數據出發,林翊捷指出了澳門用水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和趨勢,結合呂澤強發現建築設計的轉變,從只有水井的位置,到對水管的法例要求,以至高層樓宇的儲水池設計,印證了不同時期澳門的建築設計與當時的用水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同時,對談上延伸分享了工業用水、文娛康樂用水,以至環保考慮的中水回用等與城市發展相關的“水”議題。
活動現場反應熱烈,參加者踴躍提問和與講者交流討論,每場講座和對談附設水廠參觀活動,使參加者更直觀和生動了解現時澳門的水資源供應和處理。另外,為了紀錄水資源在澳門歷史上的轉變,“澳門記憶”聯乘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海事及水務局和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澳門有乜水──百年澳門供水點滴”網上展覽,歡迎瀏覽了解(www.MacauMemory.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