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特區政府公報刊登行政長官命令,授權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代表特區政府與澳門賽馬公司簽署解約協議。特區政府在當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與澳門賽馬公司自今年4月1日起解除賽馬專營批給合同,並自該日起終止賽馬活動。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等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澳門賽馬公司在去年向特區政府提出,因經營出現困難且賽馬活動無法迎合現時社會的發展需要,申請解除專營批給合同;雖然澳門賽馬活動至今已有近40年歷史,但考慮到近年對本地居民及遊客的吸引力下降,整體經濟環境及賽馬活動日漸式微,部分國家亦禁止賽馬活動,政府相信澳門賽馬活動難有較大好轉及發展;特區政府經深入研究,決定接納澳門賽馬公司解除合同的申請;經雙方協議,今年4月1日解除經營賽馬專營批給合同,自該日起終止賽馬活動。並決定不再作新賽馬批給。
澳門賽馬股份有限公司在當日也舉行新聞發佈會,宣讀的新聞稿透露:澳門賽馬股份有限公司由營業至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積虧損超過25億元;澳門賽馬市場的發展空間日趨緊縮,賽馬活動日漸式微,加上三年疫情帶來的影響,令經營難以繼續;公司董事會忍痛作出艱難決定,向澳門特區政府申請解除《經營賽馬專營批給合同》。
雖然這些年賽馬活動在本澳的影響力確實是日漸式微,而且澳門賽馬股份有限公司會被特區政府取消專營合約的消息也已在坊間傳有一段時間,但本澳“今年4月1日解除經營賽馬專營批給合同,自該日起終止賽馬活動,並決定不再作新賽馬批給”還是讓人多少有些遺憾。畢竟“賽馬”也是博彩的方式之一,本澳“終止賽馬活動”降低了本澳博彩產品和業態的豐富性;而且“賽馬”的存在也給本澳市民提供了一些工作崗位,“終止賽馬活動”有可能會影響到一些市民的生計;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港澳實行的“一國兩制”的一種通俗的說法是“股照炒,舞照跳,馬照跑”,但自今年4月1日起本澳“馬不再跑”,這可能多多少少也會影響“一國兩制”的形象。
不過既然“澳門賽馬市場的發展空間日趨緊縮,賽馬活動日漸式微”,特區政府決定接納澳門賽馬公司解除合同的申請,“今年4月1日解除經營賽馬專營批給合同,自該日起終止賽馬活動。並決定不再作新賽馬批給”,應該也是一個明智的決策。只是澳門社會對“賽馬”不應“一關了之”,還是應該從這一事件中汲取一些教訓,來改進本澳在其它方面的工作。
首先“賽馬活動無法迎合現時社會的發展需要”或“整體經濟環境及賽馬活動日漸式微”在全球範圍內並不是普遍的現象,至少在目前香港賽馬產業就依然發展得比較好。去年7月16日香港賽馬會“2022/2023年度賽馬季”結束的當日,香港賽馬會宣佈該賽季香港賽馬總投注額達1411億港元,是歷來第二次超過1400億港元,也是香港賽馬季總投注額連續第10年破千億大關。香港特區政府《2023-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顯示,在2022-2023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的博彩稅收約為255億港元,約占該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總收入的4%。該賽季的香港賽馬,不僅為香港博彩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當然澳門的情況與香港有所不同,或許在澳門經營“賽馬”的難度會更大。但澳門賽馬“由營業至今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積虧損超過25億元”有沒有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如果將“虧損”都歸咎於外部環境,而不查找自身的原因,不努力改進自己的工作,那樣即使外部環境並不是主要原因,經營應該也很難能獲得較好的發展。
其次就是自1991年營業以來澳門賽馬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累積虧損超過25億元”,這種狀況可能也不太合理。一個公司如果處於虧損狀態,正確的做法就是要麼努力查找原因改進工作以儘快實現“扭虧為盈”,要麼就是儘快退出這一行業以“止血”來避免更多損失。但澳門賽馬股份有限公司在虧損狀態中運營了三十多年,這種愚鈍的表現不僅給自己造成巨大損失,而且由於其佔用了一部分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無形中也會影響澳門的發展。
現在本澳實行“‘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要“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但“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這些產業在本澳並不容易發展,更不能確定這些產業在澳門一定都能得到好的發展。此次“馬不再跑”對本澳的啟示至少有兩點:一是本澳在發展這“四大產業”中不應一遇到困難就歸咎於“外部環境”,也應該努力查找自身原因改進自己的工作;二是如果明確其中的某一產業確實發展難度很大,即使努力改進了自己的工作也難以發展好,那就不能“執迷不悟堅持往下走”,而是應該儘快退出這一產業以減少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