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主席致辭
【本報訊】由澳門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以及暨南大學合辦,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支持的“第七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23年5月20日在澳門科學館會議中心圓滿舉行,會議以“‘一國兩制’與澳門學”為主題,數十位研究澳門學的專家學者參與研討。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白冰處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方軍總編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主席,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林玉鳳主任,暨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歷史學系夏泉教授,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林發欽院長,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林廣志所長擔任主禮嘉賓。
澳門基金會自2010年起先後與澳門大學等機構合作,定期舉辦“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本屆除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齊鵬飛以及日本長崎大學榮譽教授岡恩(Geoffrey Gunn)作主旨發言外,來自各地各研究領域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推動澳門學學科發展和建設的長足進步。會議分設“澳門學視野下的政治與法制建設”、“澳門學與國家發展”、“中華文化主導下的澳門本土知識體系”、“澳門學與中國的區域學和地方學”四個專場,共發表24篇學術論文。
吳志良主席致開幕辭時稱,“澳門學”應該是一套反映出澳門獨特性的完整系統的宏觀敘述及解釋體系,加強其學科建設和學術成果推廣,尋找具說服力的理論資源和應用路徑,有助於學術界探索澳門、中國以及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方向和道路,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澳門建設成為中華文化國際交流基地,有助於澳門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用海外聽得懂的方式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引導海外各界通過認識和了解澳門,認識和了解“一國兩制”的文明新形態,更加客觀認識和正面理解當今中國價值和發展理念。
方軍總編輯致辭時提到,澳門是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文明互通的“獨木橋”,也是中國看世界、世界看中國的“第一扇窗”。多元共生的文明形態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為澳門的學術發展奠定了深厚根基。澳門學展現出鮮明特色和顯著優勢,一是在學科屬性上,兼具多學科和跨學科的性質;二是在研究領域上,兼具區域性和國際性的特點;三是在研究範式上,兼具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四是在知識建構上,兼顧本土知識與人類文明。正是上述特色和優勢,塑造了澳門學旺盛的活力和持久的魅力。當前,澳門學方興未艾,英姿勃發,必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願與國內外學界同仁一道,為開創澳門學繁榮發展新局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齊鵬飛教授以視像形式作主旨發言,探討“澳門學”研究發展的成功因素以及“一國兩制”因素如何成為“澳門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他認為“一國兩制”文明範式為“澳門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必須參照的歷史坐標系,積極回應這一時代呼喚,將為“澳門學”研究創造廣闊的學術發展空間和學術發展可能。岡恩作主旨發言時表示,在澳門歷史上,雖然長期以來有由行政當局組建的翻譯團隊,而且有設立翻譯學校培養人才,但澳門本土知識的整理和歸納,一直以來是由體制以外的個人、漢學家、精通西方語言的學者以至業餘人士包辦。這種雙軌並行的現象使得澳門既成為跨學科翻譯研究的試驗場,也成為從事商貿和社會治理實踐縱向研究的突出個案。
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總結發言時稱,是次研討會討論的內容涉及多個研究領域,與會學者分析了如何落實中央對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的新要求,澳門公共行政改革如何走向良政善治之路、澳門回歸後政治共識局面的基本理論,亦受到關注。此外,學者亦從文化教育、歷史等不同方面闡釋了澳門本土知識體系的構建。可喜的是,除深耕“澳門學”多年的資深學者外,是次研討會還有不少中青年學者參與,說明澳門研究的隊伍正日漸壯大。
研討會上同場發佈了《澳門學與澳門民間文化——第六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該書由澳門基金會聯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共收錄論文33篇,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為澳門學的學科建設與宏觀思考,第二部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互動,第三部份為文化藝術與多元發展,第四部份為歷史研究與史料整理。該書定價190澳門元,在澳門各大書店均有代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