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題,深度呼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
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內核。
【本報訊】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2周年之際,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將於10月1日全新推出“絲路”展覽,以歐亞大陸絲綢之路沿線歷史遺珍為經緯,以東西方文明交流為脈絡,透過四大主題單元、逾200件珍貴展品,再現千年絲路文明交融的壯闊史詩。展覽深度呼應“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內核,闡釋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當代價值,同時進一步助力澳門建設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時代願景。
保利美高梅博物館自2024年11月面向公眾開放以來,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文物藝術品,透過創新策展理念和可變空間佈局,實現學術性、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與互動性的有機融合,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明珠和中西方文化重要紐帶。
四單元三亮點 沉浸式跨時空文化體驗
“絲路”展覽透過四大主題單元“瀚海西風”、“星漢燦爛”、“和光同塵”和“大道錦程”,系統呈現陸上絲綢之路的交流歷史、融合成果與未來願景。第一單元“瀚海西風”追溯古絲綢之路開拓者們通過貨物交換與資訊流通,逐步構築絲綢之路千年不衰的基礎;第二單元“星漢燦爛”展示以絲織、陶瓷、漆器、金工、玻璃、琺瑯為代表的技術沿絲路東西傳播,並最終顯現於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萬象;第三單元“和光同塵”呈現絲綢之路上交融的精神成果,透過圖像、雕塑、音樂中的審美藝韻、經卷、典籍中的哲學思辨,昭示著絲綢之路在促進人類深層對話上的深刻作用;第四單元“大道錦程”則是闡釋絲路的物質與精神遺產如何豐富當下的藝術創作,並服務於國家互信、貿易互聯、民心互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從“鑿空”到“未來” 一條路的文明史詩
“絲路”展覽有三大亮點,一是參展展品豐富精彩,不僅包含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內地近20家文博單位的藏品,更涵蓋來自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等境外文博機構珍品,後續還將加入葡萄牙、法國等境外文物,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展。二是更加聚焦絲路精神的現代表達,透過常書鴻、常沙娜等幾代學者的作品,展現80餘年薪火相傳的敦煌藝術守護事業;同時展示知名音樂家譚盾多年研究所復原的古絲路樂器,包括鳳首箜篌、五弦琵琶、反彈琵琶等,結合現代交響樂讓“絲路之音”重煥生機。三是創新推出博物館“夜遊”活動,以劇目為文化載體,將絲路文明故事串聯,透過現場人物動態演繹結合文物靜態展示,為觀眾提供沉浸式跨越時空的文化體驗。
回顧“絲綢之路”的源起:西元前138年,張騫持節鑿空西域,《史記》謂之“鑿空”,始立“互通有無”之國交範式;2014年,由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申遺的經典範例。轉眼到2025年,保利美高梅博物館融合保利文化與美高梅的資源優勢,推出“絲路”展覽,特邀甘肅省博物館藏銅車馬儀仗俑隊、故宮博物院藏雍正款藍色玻璃八棱瓶、敘利亞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藏瓷瓶、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犍陀羅佛像,與音樂家譚盾復原的鳳首箜篌、敦煌藝術四代傳承者的壁畫摹本以及數位藝術同置一廳,讓古老的絲路遺珍在聲音、光影、色彩與互動中“活起來”。
千年絲路以古鑑今、以物證史、以藝通心,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將印證文明交流的永恆力量,續寫絲路精神的時代輝煌,展現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的文化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