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變幻不斷的時代,青年在探索升學、職涯發展等人生重大選擇時,難免會對未來感到迷惘和焦慮。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早前以“澳門青年躺平or不躺平?—選擇背後的焦慮”為主題,舉辦本年度第四場“青年友計傾”活動,邀請到婦聯學校副校長、澳門婦聯青年協會會長呂綺穎,澳門衛生局認可心理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黃安麟和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新青協大專事務委員會主任李凱婷,與一眾青年探討“躺平”成因和情緒影響。活動獲得澳門基金會資助。
活動圍繞“躺平”一詞展開討論,不少與會者認為“躺平”並非消極,關鍵在於是否清楚自身需求,待合適的機會出現時再度出發。呂綺穎指出青年在不同人生階段會因周遭環境、職涯發展等因素而產生不同想法,保留空間適度休息與探索,有助調整自身步伐,關鍵在於保持對生活的積極與熱愛,持續探索新的可能,但提醒青年若將“躺平”視為蓄力期,亦應該持續維繫社交網絡、參與公共事務,藉社團平台擴展視野,把握住在持續行動中出現的機遇,並付諸實現。
有與會者坦言,曾因周遭環境與同輩表現而陷入自我懷疑,產生焦慮情緒。黃安麟指出,若焦慮情緒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導致行動力下降與自信心不足。此時可運用“行為激活”方法,通過每日完成一個小目標,積累微小行動,緩解當前焦慮,逐步恢復生活常態。李凱婷在總結時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與青年共勉。她建議,與其受同輩時間線影響,不如將焦慮轉化為參照他人發展路徑的動力,調整自我節奏,循序漸進尋找理想人生方向,實現“各自有時”,靜待“水到渠成”的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