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城大舉辦中國與葡語國家科技合作研討會
【本報訊】由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及“一帶一路”葡語國家信息與國情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國與葡語國家科技合作”研討會今(22)日於城大氹仔校區順利舉行。
澳門中聯辦研究室副主任黃智虎、副處長張良亮、經濟部調研員朱道陽,外交公署新聞和公共外交部副主任梁巧智,澳門特區政府個人資料保護局審查處處長趙礦,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余雨生,澳門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李子蔚、Danilo Afonso Henriques及各國派駐代表,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科技產業促進處處長李俊傑,盛世集團董事主席António Trindade等嘉賓出席活動。
城大副校長、葡語國家研究院院長葉桂平致辭時表示,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下,澳門始終是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當前,國家正以擴大開放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澳門應緊扣“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充分發揮自由港優勢,在高新科技、數字經濟、中醫藥標準化等領域打造國際化合作範式,在服務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同時實現自身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此外,澳門應立足與葡語國家的合作基礎,積極拓展與西語國家的多領域交流,構建全方位、深層次、可持續的合作生態,持續擴大國際朋友圈,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展開新藍圖。
葉副校長續建議,其一,應強化科技合作,打造國際創新樞紐。發揮澳門制度優勢,依託灣區城市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葡語、西語國家頂尖高校組建跨區域智庫,聚焦綠色能源、生物醫藥、數字技術等領域聯合攻關,促進技術要素跨境流動,助力發展中國家突破數字鴻溝,將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南方科技發展的橋頭堡。其二,應深化經貿聯通,拓展國際市場網絡。在深耕葡語國家市場的基礎上,構建面向歐盟及西語系國家的多維合作網絡,推動中葡企業以澳門為平台精準對接,支持灣區企業赴葡語國家開展商務考察、投資招商及國際會展。其三,應突破人才瓶頸,構建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針對科技合作中的語言壁壘與專業錯位,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西語國家的高等學校聯合培養“語言+科技”複合型人才,課程涵蓋新能源技術術語、生物醫藥專利、數字經濟法規等模塊。建立學者互訪機制,暢通教育、實習、就業全鏈條,培育兼具專業能力又熟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將澳門打造成南南合作的科技人才樞紐。
復旦大學教授Pedro Steenhagen分析了中國與巴西在技術與創新上的合作現況與潛在機遇,指出知識產權在中國與巴西的合作中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澳門可作為中國、巴西及其他葡語國家在創新與知識產權領域開展對話、培訓及機構協調的獨特樞紐,助力中國提升海外技術影響力,推動葡語國家創新生態發展,促進多方合作倡議落地。
澳門科技大學教授Marta Filipa Simões介紹了中葡在真菌與天體生物學研究的合作項目,並提議通過澳門與安哥拉、巴西、佛得角、莫桑比克及葡萄牙的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多項研究項目,推動跨區域科學創新。
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André Antunes認為澳門在葡語國家網絡中的聯絡人作用明顯,儘管官方合作更側重經濟領域,而科學領域將會成為新亮點。他通過分析澳門科研整體佈局、重點研究領域及高校科研特色,結合中葡在生命科學、綠色生態和海洋經濟等領域的研究合作案例,深入探討未來合作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葡萄牙里斯本大學教授Tiago Vasconcelos在主題發言中指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技術和科學合作的重要平台,機遇廣闊。他強調澳門作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對推動與葡語國家的技術科學合作有重大戰略意義,而澳門在尋求多元合作機遇的同時應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深化中葡平台功能,為鞏固國際交往合作注入更多動能。
城大商學院副院長José Paulo Esperança聚焦中國與葡語國家科技聯合倡議的核心作用,重點分析葡萄牙科技基金會的貢獻,從資助項目數據概述基金會在促進國際合作、解決共同挑戰中的努力,剖析關鍵研究領域、資金趨勢及成功案例對合作創新的潛力,揭示強化夥伴關係與維持聯合研究可持續的重要性。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澳門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制度優勢,在促進多邊對話機制構建、推動聯合研究項目落地及知識共享平台建設等方面展現出獨特的戰略價值,尤其在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及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跨學科協作潛力亟待深度挖掘。
“一帶一路”葡語國家信息與國情研究中心主任João Simões總結活動表示,本次研討會系統梳理了中國與葡語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態勢,澳門作為核心樞紐的戰略地位貫穿始終。他指出,在全球性挑戰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深化互信合作、激發創新動能是應對共同挑戰的關鍵路徑,期待通過持續強化合作紐帶,共同塑造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科技合作模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