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科學館與貴州省地質博物館聯合主辦、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指導、關嶺縣委宣傳部支持的“古特提斯洋精靈——中國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特備展覽,今日於澳門科學館二號展廳隆重開幕。展覽即日起至9月7日向公眾開放,觀眾將能穿越至2億多年前位於現今中國貴州省的古特提斯洋,探索三疊紀時期海洋的生物多樣性。
貴州魚龍與胡氏貴州龍等三疊紀早期的海洋爬行動物,曾稱霸海洋長達一億多年,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珍貴遺跡。本次展覽以珍稀化石、科學復原模型、多媒體視頻及豐富圖片為媒介,展示貴州地區曾經的海洋生態。展品亮點包括長達10米的梁氏關嶺魚龍、雌雄胡氏貴州龍、濾齒龍、多板礫甲龜龍、黃果樹安順龍,以及許氏創孔海百合等共42件遠古海洋爬行動物化石真品。這些展品不僅呈現科學家發現與研究化石的過程與成果,還深入揭示三疊紀時期海洋生物的演化、滅絕及生態環境變遷,啟發公眾思考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今日上午,展覽開幕儀式在澳門科學館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穆欣欣、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黨委委員兼副廳長楊兵等。
穆欣欣在致辭中指出,是次特展是科學與故事結合的創新實踐。展覽將三疊紀化石標本、情境劇式導賞、館校合作課程及沉浸式虛擬實境體驗相結合,以多感官互動和敘事化場景,帶領觀眾遨遊古特提斯洋。希望這些“海洋精靈”能激發澳門青少年的探索熱情,培養實踐能力與審辯思維,同時鼓勵社會大眾關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楊兵則致辭時表示,是次展覽是對兩地自然瑰寶與人文精神的讚頌,也是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詮釋。觀眾可領略貴州古生物歷史與生態魅力,同時體驗澳門科學館的科技互動,感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創新成果。
展覽期間,澳門科學館將推出戲劇導賞《化石獵人——瑪麗·安寧的故事》,由專業演員扮演19世紀古生物學先驅,帶領觀眾體驗化石挖掘現場。此外,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至6月18日,該館將在大砲台迴廊舉辦延伸活動,通過立體海報與展示箱普及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知識,並推出多項科普教育活動與虛擬實境體驗,為古代海洋生物注入新活力。
出席特展開幕式的主禮嘉賓還包括:科學館監事會主席關可頴、董事兼執行委員會委員余漢生、董事鄭杰釗、諮詢委員會委員杜偉明、代館長張雄發及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刁理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