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逢週四出版,最新消息請瀏覽實時更新的「即時資訊
 
 
國際英語教學力大會在城大舉辦

聚焦人工智能時代下亞洲英語教育的未來

2025年4月11日    即時資訊



【本報訊】由國家地理學習(National Geographic Learning)與澳門城市大學聯合舉辦的“亞洲英語教育的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力”學術會議昨(10)日在城大氹仔校區文化中心開幕。會議為期兩天,匯聚了來自全球的教育專家、學者及優秀教師逾700人參會,共同探討英語教學的最新趨勢,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與變革,展望亞洲英語教育的未來,助力教育工作者探索創新教學模式。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廳廳長許嘉路出席會議。聖智教育集團國家地理學習亞洲負責人MichaelCahill為大會致辭,城大校長劉駿、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金立賢為大會作主旨演講。

Michael Cahill表示,今年是國家地理學習第五年舉辦教學力大會,希望通過會議的舉辦,為與會的專家學者搭建教育交流的平台,分享經驗、暢談未來。

劉駿校長以“英語語言教育擁抱人工智能:把握機遇與應對挑戰”為主題發表演講。他全面梳理並回顧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脈絡,著重從雙重維度解析了英語教育領域中AI應用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是從歷時性角度,分析技術工具賦能英語教育的發展軌跡,二是從共時性視角,剖析典型應用場景案例,前瞻性地預判未來發展趨勢。他重點解構了國際英語教育研究基金會(TIRF)最新研究的人工智能教育框架,提出建立學習者數字倫理培養機制,以此有效規避數據隱私、認知依賴等潛在風險。同時為使用人工智能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建議,期望最終達成教育主體與技術工具的生態化協同發展。

金立賢院長以“跨文化交際勝任力:英語教學需獲取的核心能力”帶來主旨演講。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環境,而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更為跨文化交流拓展了新的可能,通過教師教學的助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愈發重要。金立賢院長在演講中主要探討英語教育中ICC教學的原則與策略。在全球化與網絡互聯的背景下,ICC培訓不僅需培養跨文化溝通技巧,更應提升師生的感知力、實踐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使其能透過英語學習為社會作出貢獻。

本次會議環節設置豐富。在教育者論壇環節,與會學者們探討亞洲英語教育的全球經驗和本土實踐;在分享環節,多位國家地理探險家及科學家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敘事在教學中的應用。

會議期間,聯合國教科文國際高等教育所合作夥伴機制與議題制定部主任劉博森以“通往高等教育與技能發展未來的路徑:語言教育作為工具的作用”為題,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教育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梅德明以“重構以素養發展為旨歸的英語教材呈現方式”為題,TESOL前主席、Reach Higher, Lift, Edge系列作者Deborah Short以“發展學術語言與讀寫能力:21世紀溝通的基礎”為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英語編輯室主任陸錫欽以“賦能學生學習:初中英語教材的新變化”為題,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英語教學單位講師周佩倫以“輔助而非取代:以AI賦能TESOL教學”為題分別帶來主旨演講。

此外,國家地理探險家、多媒體故事講述獲獎者、富布萊特故事講述研究員LillygolSedaghat以“讓你的故事更有感染力”為題,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員、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余琮煜以“戈壁沙漠的恐龍”為題,北師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BNBU)理工科技學院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澳門昆蟲協會會長梁志文以“追尋澳門細蟻的足跡:一場奇妙的科學探險”為題帶來專題分享。會議尾聲,國家地理品牌內容總監王雁以“影像的力量”為題帶來演講。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5年 4月10日 第881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