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需要,中國貿促會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在1979年確定了“四促”方針,即促進對外貿易、促進吸引外資、促進技術引進和促進各種形式的中外經濟合作。在新形勢下,作為國內最為熟悉經貿展覽、擁有豐富境內外資源的全國對外經濟貿易的民間組織,中國貿促及各地、各行業分會發揮主力軍作用,從五個方面引領了新時期中國經貿展覽的發展。
一是,出入境展覽服務外交外貿的新格局。
為貫徹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貿促會積極與尚未建交或複交的國家拓展或擴大民間交往活動,重點是拉美、海灣和東南亞地區的國家,舉辦經貿展覽、推動貿易交流是促進經濟往來、增進官方和民間交流的的重要舉措。如中國與阿聯酋于1984年建立外交關係,但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先於1979年1月在迪拜舉辦。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14天展覽累計接待觀眾超過8萬人次(當時,阿聯酋人口86萬人。其中,迪拜人口20萬人)。又如,中國與巴拿馬至2017年才建立外交關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貿易展覽會先於1981年1月在巴拿馬城舉辦。展面積雖只700平方米,但15天展覽累計接待觀眾超過5萬人次。巴拿馬正副總統分別到場參觀,並接見了中國貿促會展團的成員。1983年8月,中國經濟貿易展覽會再次來到巴拿馬城,展覽面積增至2100平方米。巴拿馬新一任正副總統、外交部長出席了開幕式。
西方及東歐國家和國際工商界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商業機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舉辦經貿展覽成為發展對華貿易的重要途徑。1979-1988年期間,中國貿促會及各地分會接待的外國來華經貿展覽超過400個,展會數量較之70年代大幅增加。其中,西方國家及國際知名公司主辦的展會占八成以上。這些以技術貿易為內容的展會,促進了中外投資貿易,推動了引進外資的經貿合作。
二是,加入國際博覽局與參加世界博覽會。
新形勢下,加入國際博覽局並參加該組織批准的世界博覽會,提上了國家外交工作的日程。1982年,中國貿促會與國際博覽局建立聯繫。通過深度接觸,促成中國政府於1993年加入該組織。在此期間,中國貿促會代表中國政府以中國館方式,7次參加由國際博覽局批准的在不同國家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國加入國際博覽局並參加世界博覽會,反映了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擴大對外交流的積極姿態,有利於外國民眾瞭解新中國。同時,對國內展覽業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也為中國申辦世界博覽會創造了條件。
三是,建設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1985年在北京建成投用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是中國貿促會投資並直接管理的展館,也是改革開放後國內首個興建的大型展覽場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于1985年8月5日用毛筆題寫了“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館名,成為中國經貿展覽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四是,主辦與創辦國際展覽或行業性展覽。
中國貿促會通過參與主辦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1982年),加之之前創辦多國農業機械展覽會(1977年),累積了自辦國際展的經驗。自1982年起,中國貿促會及地方分會、行業分會與國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合作,創辦了一批行業性展覽。這些展覽在促進工業經濟發展和大眾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對於國內創辦展覽公司和國內經貿展覽的國際化(包括採用國際標準展位、與國際展覽業協會建立聯繫、與國際知名展覽公司合作、邀約國際參展客商等方面),產生了催生和孵化的積極作用。
五是,培育會展專業人才隊伍。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貿促會一直是會展專業人才聚集的單位。改革開放後,隨著經貿展覽的長足發展,加之中國貿促會地方分會和行業分會的建立,以及中國國際展覽中心的投入使用,會展專業人才的需求明顯上升。中國貿促會自1980年後多次組織貿促系統的幹部赴歐美培訓考察,學習發達國家展覽場館管理和辦展辦會的經驗。到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貿促系統從事展覽業務的人員超過兩千人。這支隊伍中,具有大學學歷、懂外語、有出國經歷的人占比達30%以上,許多人在接待來華展、代表國家出境參展、辦展,以及在國內自辦展的過程中累積了經驗,成為新時期中國經貿展覽人才供給的主要來源。
(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