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逢週四出版,最新消息請瀏覽實時更新的「即時資訊
 
 
“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蛻變

2024年 6月13日 第839期     第四版


 

近日,澳門當選為“東亞文化之都”的喜訊充盈著小城各界,這張新的“金名片”不僅將與“美食之都”相互輝映、相互融合賦能,同時助力特區政府建設“盛事之都”、“演藝之都”與“體育之城”的目標,亦不負夏寶龍對澳門“國際大都市”的殷切期望。澳門是一個既承載著豐富歷史又充滿文化活力的城市,在這座小城裡,古巷與繁華交響,歷史與現實碰撞,古老的城牆與恢宏的建築交相輝映間,豐富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呼之欲出,在傳承嶺南色彩的中華文化的同時,與西方文化相互尊重和學習,可以稱得上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

“文化沙漠”的蛻變

眾所周知,澳門回歸前被看作“文化沙漠”,這套說辭之所以流行,既與觀點的提出者對“文化”的認知有關,也與澳門回歸前疏於文化耕耘有關。作家魯茂對20世紀50年代的澳門社會的描繪,便從側面證明瞭這一說法的並非全無理據:“澳門沒有大學,文化氛圍弱,知識分子尤其高級知識分子非常稀少,人才根本留不住”。而澳門地區開始有意識地重視本土文化的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但那時澳門的主流敘事是解殖與回歸,本土文化教育只作為某種“潛流”滯留民間。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喚醒了澳門人“沉睡”已久的本土意識,很多人在一夜之間發現澳門竟然也有“文化”。正如澳門學者曾說:“以往,很少人關心澳門的文化歷史,直到有了世遺的加冕,再經幾次文化遺產的保衛戰,我們開始有意識地關心本土文化歷史,甚至是相關的文物保護法例。”這股本土思潮形諸文學,便是不少以澳門的建築、街道、店鋪為題材的作品面世。

“一國兩制”凝結的“和而不同”智慧

但澳門作為歷史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橋頭堡”,理應是留存了諸多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證據。作為中國與世界交往的最早門戶之一,澳門自16世紀中葉開埠以來,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澳門文化也由此形成了中西文化交匯的鮮明特色。澳門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本身已足以證明中華文化雖然在澳門處於主流地位,但並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不斷借鑒和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豐富自身的內涵和外延,使得澳門作為中西方文化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傳承嶺南色彩的中華文化的同時,與西方文化相互尊重和學習,並成為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更重要的是,在澳門,沒有政黨紛爭,有的是社團合作;沒有族群糾葛,有的是和睦互助;沒有階層分化,有的是社會共融。

這其中,最離不開的“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也離不開“一國兩制”方針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一國兩制”凝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國智慧,與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理念密切相關,它體現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求同存異、共謀發展”,主張處理問題、解決矛盾時既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又要使不同的事物統一起來,實現和諧共融。正是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澳門堅守“一國”原則,善用“兩制”之利,發揮澳門中西文化兼容並蓄、古今皆宜的獨特魅力,做好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中西文化交匯助力澳門活力多元

正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回歸後的澳門不僅實現了由博彩旅遊業帶動的經濟騰飛,更有由歷史積澱形成的肥沃的文化土壤與適宜的政治氣候、特區政府的經濟扶持而形成的“文化綠洲”,不斷吸引著更多的藝術家與觀眾慕名前來,在澳門調制與盡享各種文化盛宴,使得澳門繼續發揮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中的獨特作用,成為新世紀各種文化展現交流的國際舞台。其中包括每年舉辦的“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中葡文化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澳門國際戲劇節”、“澳門國際短片節”等藝文盛事,持續擴大藝文節慶影響力,加強演藝領域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發展。據了解,2023年特區政府及民間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出超過2千項,各項藝文活動總共超過1萬場次,參與人次接近2千萬,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觀眾達100萬人次,產生約11億票房的經濟價值,這些亮麗數字亦顯示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

澳門的宗教充分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徵。在澳門,除佛教、道教、儒教信仰為主體的民間信仰之外,也有外來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巴哈伊教等。不同宗教的門徒和信眾在自己的傳統宗教節日里,以特有的方式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或慶祝儀式。走在澳門社區,教堂與廟宇比肩而立,或者隔街相對,你抬聖像出遊,我辦菩薩寶誕,生活在澳門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風俗習慣的社群,長期和諧共處,尊重彼此的信仰,相互學習,守望相助,展示出澳門活力四射的形象。這對解決當今時代由於宗教信仰和文化隔閡所引發的衝突紛爭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它充分表明,具有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們完全可以通過一種彼此寬容和相互理解的良性互動方式來實現共存共榮。

“文化之都”帶來的榮譽

文化是通向世界的鑰匙,也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從文化城市發展的規律來看,“文化之都”是文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指文化城市的影響已經超越城市本身,對國際區域內其它地區生文化影響、文化輻射和文化帶動,從而成一個國際區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在實踐中,“文化之都”往往經過多國政府或第三方國際機構對既定的城市文化建設、交流與合作成果評定認可之後的一種區域的或國際的文化城市品牌。

“文化之都”不僅給獲評城市帶來榮譽,也給城市的有機更新、重建再生、轉型復興提供機遇。據有關資料顯示,“文化之都”帶給當選城市帶來十年以上的高速發展期。此外,“文化之都”作為國家共同文化項目,對區域一體化進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藉契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當選為中國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是國家乃至東亞社會對澳門文化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內涵的肯定與褒獎,澳門特區政府應發揮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優勢,加強國際人文藝術交流,並以“東西匯流亞洲融和”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涵蓋大型文化博覽、國際會議、非遺展演,以及文化、體育和旅遊盛事等的活動年計劃,深化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角色,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持續發揮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廣泛的優勢,進一步深化東亞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而當選城市亦須以“國家品牌”的理念推動“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以文化强國建設導向,以文化强特區建設目標,整合全域資源,善用市場化的力量,不斷創新與豐富“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推動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帶動城市文化業、城市旅游與商貿、城市風貌與生活、服務國家對外戰略。積極推動“東亞文化之都”與“歐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等的對話與交流,建立雙邊與多邊文都城市交流機制,逐步形成覆蓋全球的“文化之都”城市網絡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第四版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四版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2024年 6月13日 第839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