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2年7月24日欣逢鄭觀應先生誕辰180周年紀念日,由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澳門歷史學會、鄭觀應公立學校、澳門學者同盟、澳門文獻信息學會、澳門近代文學學會、澳門成人教育學會、澳門國際詩詞對聯書畫家協會、澳門海島扶輪社、澳門漫畫從業員協會等民間歷史文化教育團體組成了鄭觀應先生誕辰180周年紀念活動籌委會,於去年開始展開紀念活動。
這是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的傳統:自1992年起,民間團體每五年舉辦一次相當規模的紀念學術活動,包括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專題展覽及刊物出版,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從《盛世危言》到盛世中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鄭觀應紀念活動,加強愛國愛澳傳統教育,毋忘初心,汲取前人教益,彰顯時代精神。籌委會今年的活動主題設定為《四十年來紀念鄭觀應活動回顧》,將舉行座談會、圖片展覽、詩詞書法作品展及編印專刊等。
由於新冠疫情影響,澳門目前進入防疫動態清零為重的社會“相對靜止”期,公開群聚活動暫不宜進行。籌委會決定在下半年開展網上展覽及網絡座談活動,歡迎公眾參加。
從《盛世危言》到盛世中華,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鄭觀應紀念活動,毋忘初心,汲取前人教益,彰顯時代精神,有助加強愛國愛澳教育,有利為澳門特區未來發展定向。
為了深化及持續推廣鄭觀應文化,彰顯特區政府對歷史文化名人的重視,突顯澳門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要求。紀念活動籌委會向特區政府提出兩項建議:
一、建議特區政府在新發展區(如新城A區),重新命名鄭觀應大馬路,設立鄭觀應廣場(或紀念公園),以彌補2004年博彩業開放之初,鄭觀應馬路被撤銷的遺憾;
二、建議特區政府訂立法定“鄭觀應日”,成為澳門學生一年一度致敬緬懷日,作為加強對本土歷史文化偉人崇敬的愛國愛澳鄉土教育重要一環。
《鄭觀應先生誕辰180周年紀念活動展覧》序言:
澳門文化積澱深厚,被稱之為“海風吹來的城市”,開埠啟動於全球化第一波大航海時代,中西文化共融五百年,具有“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的歷史文化優勢。是近代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道窗口。一百多年前在鄭家大屋誕生鄭觀應先生(1842.7.24–1921.6.14.)《盛世危言》著作,勇立歷史潮頭,影響了從晚清到民國、人民共和國幾代領導人,直至祖國改革開放年代,影響尤著。其思想光輝,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最近離世的著名澳門史研究專家黃鴻釗教授(1935--2022),曾對啟蒙思想家鄭觀應給予高度評價:“正如法國大革命前之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一樣,中國辛亥革命前也有啟蒙思想家鄭觀應。他的名著《盛世危言》呼喚社會變革,代表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呼聲,標示著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這是鄭觀應作為啟蒙思想家的偉大之處。”
廣東著名學者袁偉時教授(1931--)曾指出:鄭觀應先生是晚清承先啟後的重要思想家,是第一個比較完整提出國家維新綱領的人。書成於鄭家大屋的《盛世危言》是19世紀中國為數不多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世之作。《盛世危言》是一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綱領。
研究鄭觀應學術權威上海夏東元教授(1920--2015)指出:把禦外侮、振工商、改良政治三者統一並有機地聯繫起來。鄭觀應是“愛國三個層次”統一於一身的先進人物。鄭觀應是民主與科學啓蒙思想家,他的論述,實際上就是“五四”時期提出的“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的前聲。
上海文史館館員熊月之指出:鄭觀應撰寫《盛世危言》,其議題廣度、思想深度均達到當時思想界最高水準。他就中國如何變法自強問題,提出全面、系統、富有創見的設想。其中最能體現其愛國情懷的是商戰。鄭觀應集中論述了何爲商戰、商戰的內涵、商戰的特點、商戰與兵戰的區別與聯繫、如何進行商戰等問題。近代商戰觀念,“商”的實質是發展資本主義,“戰”的實質是抵抗外來侵略,前者體現近代性,後者體現愛國性,兩相結合,集中地體現了商戰思想的時代性與地域性。鄭觀應的變法思想,還有一重要貢獻,即他很早就論述了政治體制變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他在1875年基本寫成的《易言》一書中,已具體地比較了中西政制的優劣,推求中國專制形成的原因,明確提出中國應實行君主立憲的意見,認為這是“長治久安之道”。到1893年編篡《盛世危言》時,鄭觀應的立憲思想越發系統而清晰。他認為,立憲制度為國家富強之根本,立憲制度為根絕專制之良方,立憲制度是禦侮救國的切要之政。在甲午戰爭以前,系統論述中國政治體制變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的,鄭觀應在中國思想界堪稱第一人。這一思想,實為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呼籲政治體制變革的先聲。
文化史專家譚中教授(1929--)認為:鄭觀應代表的是中國回應西方挑戰的第一階段,從《易經》“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的“道-器”戰略上採取“器可變,道不可變”,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發揚傳統,同時效法西方的戰略。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起來的毛澤東時代,採用了打倒傳統與“全盤西化”(“馬學”也是西學而不是中學)的戰略。這是第二階段。現在又開始了範式轉移,進入第三階段,即既要走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蹈西方覆轍,又不“復古”,而是創新式地發揚傳統智慧。
澳門是鄭觀應的家鄉。從1988年澳門學者、教育家劉羨冰在官辦文化雜誌首發宣傳鄭觀應專文、澳門日報《學海版》在歷史學者陳樹榮主持筆政下倡導深入研究,組織起民間歷史文化團體推動,形成持續了三十年的傳統:自1992年起,澳門民間文史團體每5年舉辦一次相當規模的紀念學術活動,包括研討會、文化交流互訪、專題展覽及刊物出版,產生良好社會效應。三十年來,我們與廣東、上海、北京、香港社科界合作,由1992年首辦紀念鄭觀應誕辰150周年學術研討會開始,先後舉辦了多次具影響力的研討活動。這與國家加入世貿組織,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命題提出的歷史進程是呼應同步的。今年7月份,我們籌辦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活動,因澳門目前進入防疫清零為重的社會“相對靜止”期,公開展覽無法進行,籌委會在適當時候將開展網上展覽及座談報告,並通過媒體系統介紹有關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