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會展專業教育的規模有多大?
5月公佈的《2021年度中國展覽世界統計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288所高等院校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本科)或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高職)。其中,本科院校131所,專科院校157所。這些學校分佈於 65個城市。與2020年相比,高校數量減少18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專科院校17所。此外,另有155所高院分別開設了婚慶服務與管理、展示設計、數字展示技術等專業。
2021年,125所高校(占288所的43.4%)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校生總計25,597人。其中,畢業生7,612人。據此推算,全國高校會展專業的在校生總數超過5萬人,畢業生約為1.7萬人。
統計表明,中國無疑是全球會展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
兩個方面看辦學質量
始於2004年的中國高校會展專業,教育規模又是世界第一,但為何總讓人感覺不太得勁?
一方面是,畢業生本行業的就業率和成才率偏低:前者平均在5%以下;後者表現為畢業生入職後成長為企業中高管人士或業務能手的人較少。
另一方面是,會展企業對會展專業畢業生的整體評價不高,反映為:熱愛會展業、能夠吃苦並沉下心做業務的人很少;希望做策劃、不願做銷售、不會做營銷(如邀約觀眾、運維自媒體)的人卻較多。如比較本科生和高職生,許多會展業(包括大型知名公司)認為後者的吃苦精神、學習態度和成長速度好於前者。
當然,此類問題在高校並非會展專業獨有。當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後(德國60%,日本59%,美國42%),各所高校都需要認真對待專業設置及其學生培養質量的問題,以求適應社會需求,供應合格人才,保持自身的競爭力。
中國會展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高校的會展專業教育無疑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與此同時,由於出生率下降,毛入學率上升,中國高等教育供大於求的時代正在逼近,招生競爭將首先在二三本和高職院校產生。會展專業大量開設於二三本和高職院校,能否順應行業發展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將是全國近300所高校必須面對的課題。
提升教學質量的四點建議
如何提高會展專業教育的質量,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把握會展專業是應用型專業的定位。
許多高校及其不少課任老師忽視或不願意接受這一定位,習慣用理論研究型的模式進行教學。
應用型專業的畢業生就是為從事某一行業而定向培養的。所謂“應用型”,是指學校教授的知識和技能,畢業生在入行後用得上。會展企業對會展教育的負面評價,以及畢業生入行後尖銳吐槽高校教學,足見高校會展專業學用脫節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且非常嚴重。
把握應用型專業的定位,以從業技能為基礎培養應用型人才,與時俱進地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是高校會展專業不能回避的重大問題。
二要補強教師缺乏職業經驗的短板。
應用型專業的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職業經驗。但目前高校會展專業的教師中,具有從業經驗的人鳳毛麟角,多數是高學歷(碩士以上)、而且是從校門進校門的青年教師。這種情況與高校體制關聯。
由於教師缺乏職業經驗,他們只能以讀碩讀博的學習方法,慣於使用理論化教材(往往是高校老師編著),按模塊化知識上課。這些老師善講為什麼,但講不好是什麼和做什麼——而是什麼和做什麼,就是解決從業會展的實操技能,這恰恰是應用型專業教育的特色。這種“講理論”的教學所引導的方向,可以從畢業生論文的開題中客觀體現。
令人擔心的是,許多青年教師安于象牙塔內,很少深入會展企業(極少見到在會展企業跟蹤實習/考察超過3個月的老師),不大與業者交流(參加的活動往往是會展教育界的活動),以至於教書多年,不少人竟然不瞭解專業展與消費展的區別,不清楚會展項目管理的業務構成,不明白會展項目的商業模式(如何賺錢)。長此以往,職業經驗缺乏的短板非但沒能彌補,反而在教師團隊中彼此影響,處之泰然,自認為是教理論的,沒有傳授業務技能的責任。
在目前高校的體制下,凡有志于應用型會展專業教學的老師,只有通過深入實踐來完成會展業職業經驗的積累。這種深入迫在眉睫,不可或缺。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深度參與會展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如全程參與一個會展項目的舉辦過程,做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從而形成從業認知。
三要針對會展業的需求調整教學方案。
從會展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看,技能型、應用型、綜合型的“三型”人才(國務院2015年15號文件提出)的需求將長期存在。
技能型人才是應用型人才的基礎。缺乏業務技能的畢業生,入行後的困境往往是難以頂崗履職。畢業生吐槽高校教學,正是抱怨老師沒有教授業務技能,以致與其他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相比而缺乏競爭優勢。
綜合型人才必須首先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企業中高管是綜合型人才的代表。畢業生入行不可能從事管理工作,必須通過長期的業務崗位的歷練才能上位。
會展企業招募大學畢業生,主要是銷售和營銷崗位。因此,高校會展專業應加強這兩方面的技能教學。其中,營銷技能較銷售複雜,技術含量密集,可列為教學重點。近年來,部分高校順應需求調整教培方案,如北京石油學院會展專業突出會展+新聞的特色,以適應會展企業自媒體發展的需求,我認為頗有創見。
高校的通識課程對於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打基礎的作用。應針對會展業項目經理、營銷專才(會展寫手)、懂會展業的IT和美工設計人員等短缺人才的需求,對學生加強相關基礎知識的傳授。
事實證明,會展策劃不是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高校不應虛構策劃人才的就業前景,也不宜將策劃作為教學中心,把學生參加策劃比賽當成活化教學的“重頭戲”。個中道理,本人已多次發表意見,不再贅述。
四要直面畢業生就業的困惑。
大學生從業會展往往不滿於薪酬低和做銷售。高校不應回避這種困惑,尤其不要用“會展業缺乏策劃人才”誤導。
在我看來,畢業生進入會展公司的薪酬水平,並不存在特別偏低的問題。學校可就金融、廣告、傳媒、旅遊、酒店等服務業的畢業生薪酬水準做一調查,掌握畢業生試用期、轉正期、成長期的薪酬變化,以免以訛傳訛,形成輿論。
大學生不願做銷售,雖可理解,但認為做銷售低人一等,沒有前途,就是錯誤認識。大學的會展專業屬於商科,學做會展生意乃應有之義。做生意,哪有不做銷售的道理。因此,在校學習銷售技能,入行後做銷售,十分正常。
從畢業生的成長看,不會銷售、不懂銷售,難以成為綜合型人才。上海華墨會展集團63個子公司經理中,銷售出身的有61個(另外2個是營銷出身)。這就是大學生成才的生動案例。高校應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正確看待銷售,引導學生從銷售業務中獲得成就感。
(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