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五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規定對橫琴島上的總面積約一百零六平方公里的合作區進行分區分類施策管理,“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和橫琴口岸澳門管轄區,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適用澳門有關制度和規定,與其他區域物理圍網隔離;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區域採用電子圍網監管和目錄清單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實施特殊政策”。
土地是發展最為基礎和必不可少的資源之一。但澳門土地資源極其匱乏,導致房價、租金成本高企,很多產業缺乏發展的空間。而橫琴與澳門陸路口岸相聯,交通便利,面積是澳門的三倍,是澳門突破土地瓶頸限制,尋求發展的地理空間的最佳選擇。在“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讓橫琴能夠“不為澳門所有,但為澳門所用”,不僅可以突破澳門土地和人力資源的制約,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空間、創造條件,也可以向世界充分展示“一國兩制”的優越性,為澳門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因此《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的出台讓澳門社會歡欣鼓舞。民眾普遍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是中央再次贈予澳門的“大禮包”,有助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長遠發展開闢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也能為澳門居民在創新創業、就業方面提供新的發展舞台,並為廣大居民在合作區的優質生活提供新空間環境和更便利的條件。特區政府對此也表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是中央政府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特區政府對總體方案的出台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將積極把握總體方案為澳門締造的良好機遇,為謀劃特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不過雖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了澳門可以與廣東“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橫琴島上的大部分區域的權力,但如何才能“建好、管好”依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要求在深合區上,要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這“四大產業”;而且也明確了“發展目標:到二○二四年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時,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機制運作順暢,創新要素明顯集聚,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與澳門有序銜接,在合作區居住、就業的澳門居民大幅增加,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初步顯現。到二○二九年澳門回歸祖國三十周年時,合作區與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全面確立,各類要素跨境流動高效便捷,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二○三五年,‘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全面彰顯,合作區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高效運轉,琴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基本實現”。因此“建好,管好”深合區,如期實現以上“發展目標”,對澳門是一個非常艱巨但必須完成的任務。今年四月十二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也承認:“深合區產業項目投資要逾數十億、上百億才有一定規模。此外,區內並非傳統行業而是高新科技,本澳企業欠經驗、欠市場、欠人才,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多年來由於長期受到土地等資源的嚴重制約,除了幾家博企之外,現在的澳門企業幾乎都是小微企業,主要從事的也都是科技含量低的產業。如果信奉“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讓本澳那些“欠經驗、欠市場、欠人才”“主要從事傳統行業”的企業根據“市場調節”來自發進入深合區從事“投資要逾數十億、上百億才有一定規模”的“高新科技”產業,那樣在深合區裡“四大產業”很可能難有雛形,深合區“發展目標”的實現也會是“遙遙無期”。這就需要特區政府能夠更好地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來引導和幫助更多的澳門企業進入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
日前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組織“澳門會展業大灣區(珠海)商務交流團”,赴珠海市拜訪大健康產業、金融發展及科技創新的相關企業及機構,推廣澳門會展優勢,進一步探索合作機遇,共同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作深入交流,就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這種活動不僅可以開闊澳門企業眼界,瞭解各自行業的發展趨勢,而且有助於澳門企業尋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或市場機會,對提升澳門企業競爭力大有裨益。希望未來特區政府多部門還能多舉辦類似這樣的活動,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