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區政府二零二二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有“加大力度推進旅遊與不同產業的聯動,持續深化‘旅遊 + ’跨界融合”“深化‘旅遊 + ’跨界融合,促進旅遊服務業復甦。加強旅遊業與會展、體育、電商及文創等關聯產業的互動發展,推動大健康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旅遊產品,促進旅遊業提質發展”。
可見旅遊業被特區政府視為是本澳不同產業間進行“跨界融合”的最基礎的產業。特區政府設想通過“旅遊 + 美食”“旅遊+ 度假”“旅遊+ 觀光”“旅遊+ 購物”“旅遊+ 娛樂”“旅遊+ 文創”“旅遊+ 會展”“旅遊+ 醫療”“旅遊+ 體育”等,來帶動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澳門旅遊局及旅遊業界也在努力落實特區政府的這一設想,積極舉辦多種宣傳推廣活動,想方設法吸引更多境外遊客來澳門旅遊,延長旅客留澳時間,提升遊客在澳消費,助推其它產業發展。
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也以“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之一,利用“旅遊 + ”來促進澳門多個產業的發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予以肯定。但在肯定“旅遊 + ”的同時,可能也要看到過多地強調或依賴“旅遊 + ”,也會有一些不利影響。
首先各地旅遊業一般都依賴當地入境旅客人次,澳門旅遊業也嚴重依賴來澳遊客人次。而來澳旅客人次並不完全取決於對澳門的宣傳推介,一旦受到疫情、天災、戰亂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人員流動就會受到限制,來澳旅客人次就很可能會劇減,澳門旅遊業就會遭受重大打擊,連帶其所擬“跨界融合”的“美食”“度假”“觀光”“購物”“娛樂”“文創”“會展”“醫療”“體育”等行業,也都會受到不利影響,“旅遊+ ”也就難以發揮作用。例如此次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特區政府先後已在北京、杭州、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地舉辦了多站“澳門周”活動,也推出過“擴客源•興經濟•保就業”計劃,透過互聯網電商,向境外旅客提供往返澳門機票、在澳酒店及消費優惠等,吸引旅客來澳。但由於此次新冠疫情延續的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而且至今未退,因此來澳遊客人次長期在低位徘徊,澳門“旅遊 + ”的實際狀況並不理想。所以“旅遊+ ”會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適當利用“旅遊 + ”來推動經濟發展是可以的,但不能將經濟發展只建立在“旅遊 + ”的基礎上。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旅遊 + ”這樣一種指望通過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入境旅遊、延長旅客在旅遊地的逗留時間、提升遊客在旅遊地的消費,從而助推旅遊地多個產業發展的設想,體現的是一種“等客上門”的心態,而不是“主動出擊”“積極送貨上門”“努力開拓新市場”的思想。實際上對於澳門這樣一個土地面積小、人口少、本地市場規模極為有限的經濟體而言,更需要的是那種前些年的台商、港商所表現出的“拖著皮箱闖世界”“努力開拓新市場”的精神,而不是這種利用“旅遊 + ”來“等客上門”的心態。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在二零零三年就正式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之後又陸續簽署了多項補充協議,允許澳門原産地産品能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以及澳門多種服務的提供者可以進入內地進行經營活動。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署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本意是想向澳門産品或澳門多種服務的提供者開放內地市場,利用內地巨大的市場來推動澳門多個產業的增長,促進澳門經濟發展。但可能正是由於澳門社會“等客上門”的心態比較頑固,只想“讓市場到澳門來找我”,不願“我去內地找市場”,這樣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作用就難以充分發揮出來。現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規定,“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為‘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的其他地區(內地)之間設為‘二線’”“ 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員“‘一線’在雙方協商一致且確保安全基礎上,積極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不斷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嚴格實施衛生檢疫和出入境邊防檢查,對出入境人員攜帶的行李依法實施監管”“ ‘二線’對人員進出不作限制”。但一些澳門企業希望最好 “內地人士只要能過‘二線’,就能過‘一線’”,那樣自己就可以在澳門利用“旅遊 + ”,連橫琴都不用去了。這種想法也是“等客上門”心態的體現。·
如果再強調和重視利用“旅遊 + ”來發展澳門經濟,很可能會助長這種“等客上門”的意識,為澳門經濟發展自築藩籬。所以本澳在肯定“旅遊 + ”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方法之一的同時,也不宜過於強調和重視“旅遊 + ”,也需要尋找和利用脫離澳門旅遊業的經濟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