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說:馬若龍的手帳本
【本報訊】由文化局主辦的文化傳播月已於4月順利舉行,推出包括以美學、藝文空間、文化職業精神等為主題的藝文體驗活動共30場,吸引近4,000人次報名,網絡平台宣傳觸及觀眾人數合共逾400,000人次,文化局未來將繼續加強文化與生活中不同區塊的互動,拓闊觀眾的藝術視野,攜手做好澳門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工作。
文化傳播月的活動貫通整個4月,以多元方式向市民展示文化傳播理念。“美學說”由兩位知名藝術家馬若龍教授及君士坦丁分享各自的生活美學經驗,藝術家馬若龍與觀眾漫步街頭分享澳門的建築之美,以嶄新角度遊歷澳門;藝術家君士坦丁在“四小時藝術家速成班”中親自點評及指導繪畫技巧,讓參加者繪製獨一無二的創作,突破對藝術的想像。觀眾近距離與兩位澳門藝術大師交流,啟發對美與生活的感悟。文化局亦藉此推出多則以美學為主題的新媒體影片,傳播生活美學的概念。
為拓展不同年齡階段以及社區的藝文愛好者,共建社區共融,文化局與澳門旅遊學院和澳門扶康會攜手舉辦“Olá土生菜”,由旅遊學院廚師秦建基向精神康復者學員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並向公眾展示美味成果,傳播土生菜的內涵;此外,與善明會合作組織長者學員擔當故事老師“實習生”,透過藝術搭建老幼共學橋樑,帶領小朋友感受閱讀趣味;各項文化職場“實習生”包括圖書館管理員、博物館館員、後台小特工、攝影師、畫家及舞蹈員等,讓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認識文化職業精神,部分“實習生”活動獲澳門婦女聯合總會FUFA婦聯親子探索館特約場地支持;“我是小觀眾”活動讓小朋友瞭解劇場文化和禮儀,激發對欣賞表演藝術的興趣。
一系列講座及藝文體驗工作坊也順利開展,由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研究員李淑儀主講“從刻到鑄:議事亭藏書樓館藏背後的故事",在議事亭藏書樓中分享與探討澳門在西方印刷術東傳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非遺零距離:麵塑技藝親子工作坊"展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技藝的概況以及製作過程,提升市民對其文化內涵的瞭解;第二屆“文化傳播大使”結合歷史元素與藝術呈獻“ART+ 歷:聖保祿學院Open Day”及ART + 歷:藝遊聖保祿學院”活動,以新穎的藝文體驗形式,與參加者一同遊歷及探究深具歷史意義的聖保祿學院。
“文化傳播月”今年加入新項目及創建新的合作方式,活動涵蓋世遺、非遺、劇場和美學等不同藝文知識點,進一步將文化藝術帶入社區,同時培養小朋友對文化職業的願景,市民透過參與活動,對本土藝術文化以及文化工作有進一步的認識。文化局未來將繼續加強培養觀眾審美能力,共同分享世界的文化多樣性,與市民大眾攜手做好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