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主禮嘉賓剪綵
【本報訊】為加強澳門學學術研究、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2022年4月28日,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暨《澳門學》創刊號發行儀式在澳科大R座綜藝廳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隆重舉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丁少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代表呂志鵬,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藝良,澳科大校監廖澤雲,副校長龐川、鄺應華,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等出席現場。
龐川副校長在致辭中感謝澳門中聯辦、特區政府、澳門基金會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和《澳門學》雜誌的發行,是澳科大人文社科領域學科建設、交叉學科融合發展和複合式人才培養的新舉措和新平台。澳門學是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為對象,探尋和建構澳門文化價值和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國際性學科。開展澳門學研究,對闡釋澳門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發展模式以及人類文明互鑒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澳門學既站在今天遠望歷史的軌跡,又從歷史中尋覓未來的道路,歷史研究和現狀分析緊密結合。因此,澳門學探索“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形成、特徵和功能,關注澳門與祖國內地密不可分的歷史邏輯和文化淵源,對澳門加強國際聯繫、融入國家發展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龐副校長指出,澳科大建校22年來,已形成文理相通、文理交叉的學科格局,最近又成立創新工程學院。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於澳門學研究,可闡釋澳門歷史所蘊涵的獨特精神、鮮明特質和發展規律。希望“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澳門歷史文化乃至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學術平台,為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徑,為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提供扎實的歷史知識和豐富的文化圖景,為“一國兩制”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澳門融入國家新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吳志良主席在致辭中祝賀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和《澳門學》雜誌創刊發行。他指出,澳門自開埠以來,是中國最早對西方開放的城市之一,始終處於宏大、多維的參照系中,在容忍、承認、尊重、信任、合作、互助等基本價值上與不同文明展開長期對話,從而養成和保持“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以及“不走極端、沒有悲情”的精神品格。如何從文明對話出發,闡述澳門文化、澳門現象、澳門模式的內涵與特徵,建立獨特豐滿、嚴謹科學的解釋體系和學術範式,是澳門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吳主席指出,澳門學是構建本土知識和本土話語體系的載體,而本土知識和本土話語體系則是澳門學的核心內容與基本目標。在澳門作為中外交往或中國近代化“橋樑”“平台”“窗口”的功能定位之上,回歸澳門內部社會的演進與發展,關注澳門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意義。澳門學研究,應從澳門歷史發展的全域加以觀察,將澳門近五百年歷史變遷與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進程結合起來,真正認識澳門在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為“一國兩制”新實踐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提供基於全球視野和澳門實際的理論思考和政策建議。希望澳科大澳門學研究中心廣泛聯繫和團結海內外學者,在史料整理、理論探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扎實工作,多出成果,為澳門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澳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澳門學》主編林廣志介紹了澳門學研究中心與《澳門學》雜誌的籌備情況。他表示,近年來,澳門學研究已進入以理論性、學科性、國際性探索為特徵的新階段,持續深化澳門學學科體系和知識體系建設,是當代澳門學者面臨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目前,澳門尚無澳門學研究的專門機構,這種狀況不利於澳門學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不利於澳門學的人才培養,不利於澳門學的國際交流與可持續發展。澳科大成立澳門學研究中心,是加強歷史學學科建設,推動澳門學研究可持續發展,促進“以史育人”“以史資政”的重要舉措。該中心主辦的半年刊《澳門學》雜誌,既是澳門學研究成果發表的國際平台,也是培養澳門學青年學者的青蔥園地,更是澳門學學術共同體的精神家園。其欄目“文明大視野”開展以澳門為樣態的關於中外文化互動相生乃至人類文明互動發展的討論;“澳門史新論”鼓勵基於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專題研究”秉承回歸以來學界注重專題史拓展的傳統,定期對某一專題進行縱深研究和集中呈現;“澳門學學人”則是學術史研究,評述和致敬長期以來從事澳門學研究的知名學者。
出席儀式的嘉賓還有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處長白冰、澳門基金會研究所處長黃麗莎以及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暨南大學、澳門多家中學及社團等領導、代表、學者、師生以及《澳門學》創刊號作者等過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