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社會科學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與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聯同廣東省政協港澳台委員會、中衡智滙協會今(29)日舉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人才與科創產業推進建設研討會",近20位政協委員及專家學者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人才政策、科技創新產業的建設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廣東省政協常委、港澳台委員會主任廖京山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定位很明確,就是要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深合區產業的選定需適合澳門,才能為經濟多元發展提供支撐。廣東省政協澳區常委、中衡智滙協會理事長楊道匡則指出,要使經濟發展,人才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發展需雙轍並行,人才政策和創新產業需並列先行。
澳大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認為應配合國家政策,做一些適應澳門特色、澳門能做的事。澳門的定位應作為國家內外循環的交匯點,幫助國家吸引國際人才,解決一兩個關鍵技術,並精準地挑選一些重點產業發展。他認為澳門的大學除了基礎研究以外,接下來的重點是推動應用研究、技術轉化,並在產業規劃前期進行調研,除了了解自身優勢以外,還要了解有甚麼不能解決的問題、缺乏甚麼關鍵要素,避免發展不合適的產業。
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創始人、芯耀輝科技有限公司聯席行政總裁余成斌認為,澳門在模擬芯片、微電子集成電路產業上具有國際領先技術和經驗,可以此作為基礎在深合區建立相關企業。人才政策方面,需解決人才的落地困難,如兩地稅收、人才獎勵、人才公寓、交通、社保等配套問題。短期來說,可引進其他高校的相關實習生;長期來說,要在深合區高校進行人才的重點培養。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王春明就其在深合區產學研分享經驗,他認為澳門在中醫藥技術上有優勢和經驗,可把研究成果如中醫藥成份、多糖體研究等轉化為產業。科研人才的培養是產業發展的基礎。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胡偉星認為,深合區的人才發展一是需招商引“智";二是要讓人才能在灣區的多個平台服務,避免造成惡性競爭;三是吸引海外歸來的人才,為深合區人才增量;四是藉項目、創業園、研發中心等載體聚集人才;五是創新制度,讓通關便利、人才來去自由流動。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根據澳門研究中心對大灣區和深合區的調研,指出即使澳門青年人認同灣區發展前景巨大,但在現實層面則普遍是觀望狀態,是「目標清晰,路徑未明」,而且澳門人對灣區的發展前景受疫情等通關因素影響。她表示要優化人才政策,處理深合區人員的身份政策、人才安家等問題。產業創新方面,她以美國矽谷經驗為例說明融資渠道的重要性,認為指出外地灣區有天使基金一類鼓勵科創小企業同時讓資本滾動,否則新型創科公司就難以起動。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建議發展“旅遊+醫療"產業,深合區有大片的土地資源,適合發展一些較為特殊的、擁有大型醫療設備的產業,並與旅遊和養生產業聯動發展。智慧城市、“旅遊+醫療"作為有鮮明的產業,反過來可吸引人才。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認為,澳門的經濟體量較小,因此需有精準的產業和人才政策。他認為科技因素可帶動產業升級,也能把科技研究產業化,總體來說,要提高研究總量,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尋找合適的產業。
廣東省政協澳區委員也提出了不少現實問題和意見,陳美儀認為要有相應的職位空缺才能吸引人才,且深合區需建立明確的接口部門,協助企業落地。另一委員柯海帆關注深合區的企業落地問題,認為現在似乎有方向而無路徑。委員馬志達認為深合區是一個整體,澳門和橫琴的政策需要同步出台,不能各自為政。委員李居仁認為深合區可以背靠大灣區,配合大灣區的產業鏈作出發展考量,不同地區間能取長補短、互補不足。
最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表示,會就“深合區創新及成功經驗"、“大學到企業的科研成果轉化"、“目前需要的政策支持"三方面作出總結和匯報。他認為這次的座談是一個重要平台,讓澳門和內地的一眾專家學者、政協、企業家可以互相交流,相信深合區日後會有更好的發展。
是次出席研討會的參加者有廣東省政協常協兼港澳台委員會主任寥京山、廣東省政協副秘書長岑靖;廣東省政協澳區常委梁樹森、楊道匡、莫志偉;廣東省政協澳區委員李從正、陳美儀、柯海帆、林燕妮、鄭安庭、李居仁、馬志達、朱海生、黃仁民、黃燦文;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芯耀輝科技有限公司聯席行政總裁余成斌;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王春明;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胡偉星、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及副主任鄧安琪、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周昶行、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