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8)日,澳門科技大學22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構建可持續未來:後疫情時代的大灣區創新與展望”論壇,此次論壇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同步進行。主旨報告環節的四位嘉賓分別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動力、新型生態系統和可持續城市等層面發表了精彩觀點。專題討論環節的参與討論者共同就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通往更可持續經濟的道路展開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建設可持續經濟是全球當務之急。
澳門科技大學李行偉校長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新冠疫情在短期內對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帶來負面影響,但防控疫情亦推動了各界重新審視經濟成長、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三者平衡的關係,促使政府、商界和社會群體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綠色和可持續經濟有助於推動疫後復甦,消費者、員工、遊客、投資者或其他持份者對可持續發展的風險意識更強,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多融人環境、社會和管治的元素。高等教育機構在通過教學實踐和研究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澳門科技大學在策略規劃中已納人全面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需橫跨學科、跨部門、區域的協同創新,澳科大將持續加強在科學、技術、工程、環境丶金融等跨學科及前沿領域的研究,並與商界、產業界、政府和企業家及居民密切聯繁,加速研究成果轉化、落地;同時,積極参與粤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多措並舉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推動後疫情時代更具包容、低碳和韌性的可持續發展。
在主旨報告環節,哈佛大學商學院邁克爾•盧卡(Michael Luca)副教授主持,線上的四位發言嘉賓分別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動力、新型生態系統和可持續城市等層面發表了精彩觀點。
哥倫比亞大學校級教授、可持績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主任傑弗裹•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作題為“全球合作、可持續發展和新冠疫情”的發言。他認為,新冠疫情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衛生、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使可持續發展陷人了困境,對抗疫情需要全球的協同合作,每個國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都負有責任,各國應通力合作,通過新技術、全球合作模式,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硏究所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首席發展頠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陸恭蕙作題為“以碳中和與生物多樣性推動粤港澳大灣區創新”的發言,她指出,大灣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和城市生物多樣性,通過在大灣區落實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政策體系,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推動綠色能源應用,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可顯著增強城市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進而推動大灣區的創新發展。
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校長彼得•古德溫(Peter Goodwin)教授以“生態工程:從恢復到新型生態系統”為主題發言,他提出,自上個世紀以來生態系統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並舉例說明有的生態系統已不可能恢復到原有狀態。借助新興技術,集中於基本生態過程,維持和創造出韌性和適用性的系統。他引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工作組在2022年2月28 日發表的報告強調,通往可持續的未來之路必須進行緊迫、風險和脆弱性的研究。
南加州大學經濟學和空間科學傑出教授馬修•卡恩(Matthew Kahn)在題為“可持續城市”的發言中指出,城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建設包容、可持續、有韌性和安全的城市,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可持續城市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城市應該是健康的、符合環境要求。城市的經濟增長和環境要實現共贏,高質量的環境是宜居城市必不可少的條件。推動綠色發展,建設設綠色城市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
專題討論環節由哈佛大學商學院邁克爾•盧卡(Michael Luca)副教授主持,参興討論的包括線上出席的陸恭蕙教授、以及現場的澳科大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及六位博企代表,該六名代表分別是美高梅中國總裁、首席戰咯及財務官馮小峰,銀河娱樂集團董事程裕昇,澳娛綜合度假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部總監鄭祖明,金沙中國可持續發展部總監 Meridith Beaujean,新濠高級副總裁兼新濠鋒及摩卡娱樂場總經理盧敬恆,永利澳門及永利皇宮研究及策略規劃助理副總裁倪孟正。参與討論者共同就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通往更可持續經濟的道路展開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建設可持續經濟是全球當務之急,並重點介紹了成功的可持續發展舉措,以及企業、政策制定者和更廣泛的社區為實現更可持續的未來而努力的機會。
是次論壇由澳門科技大學主辦、美高梅、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和澳門海岸帶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協辦,支持單位是澳門歐洲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