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擊新冠疫情一年多以來,曾連續491天無本地感染報告,澳門特區的防疫工作和經濟復甦得到了國內外的肯定。從疫情初期的口罩保障計畫到近期的全民核酸檢測,設立封鎖區等等防疫措施,足以證明以行政長官賀一誠先生為首的特區政府,無不以市民生命健康為第一選項,盡全力阻隔病毒在社區的傳播。從推出刺激本地消費的居民消費卡到設立百億抗疫基金援助中小企等,雖尚有不少宜針對時態下之援急措施,但足以證明特區政府無不以澳門民生經濟為施政重點,盡全力保障經營就業共渡逆境。然而,新冠病毒的發展是動態變化的,如本輪疫情的源頭德爾塔(Delta)病毒的感染力比一般新冠病毒強逾數倍。據調查發現,新增之12例確診均為同源的德爾塔(Delta)病毒,不排除相關確診者曾乘坐同一巴士而染疫。澳門再度吹響防疫攻堅戰的號角,全城排查相關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儘早切斷病毒傳播鏈。
故此,本輪疫情將對澳門整體民生經濟的衝擊甚於過往。誠如,行政長官賀一誠先生在多個公開場合所言,澳門屬外向型經濟,加大加急推動新冠疫苗接種數量建立防疫屏障是保障市民生命和恢復澳門經濟的先決且是最為有效措施。前段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先生亦提出,疫苗接種率達八成以上為中國開放國門之條件。
行政長官多次提及關於接種新冠疫苗之倡議,更是身為一位澳人應絕對為己為人地支持!本人雖年逾古稀,亦於8月初完成接種兩劑國藥新冠疫苗盡己之責。
然而,提高疫苗接種率是保障澳門市民對疾病的預防能力,特別是預防病情加重的能力變強,創匯更多底氣讓澳門開放通關。但本人認為接種疫苗只滿足澳門對外通關之需要,並不能滿足於發生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澳門與內地往返之需要。例如本輪疫情珠澳通關的限制措施,給有往返需要之市民及勞工帶來不便,尤其部分響應政府呼籲融入灣區而遷居橫琴之市民。更使國慶黃金周成為泡影,讓原計劃備足貨源的中小企叫苦連天,雖然如此但身為澳人仍有責為全澳公共衛生事件儘早進行接種。本人更衷心冀望特區政府能善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破局澳門疫境,並有以下建言:
首先,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宜完善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粵澳治理機制。誠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部署疫情防控時多次強調“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粵澳兩地更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防控治理整體。澳門主要收入來源為內地訪澳旅客,通關措施的順暢便利是吸引內地旅客訪澳的最大保證。如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是有統計資料以來最“涼”的黃金周,受疫情影響,首六天內地旅客數字僅有7,013人次,與2019年歷史高位的74.5萬人次相比,可憐的不足1%,就算2020年疫情期間,內地訪澳旅客也有10.8萬人次。足以說明,珠澳兩地通關措施左右了旅客來澳的意欲。有關珠澳通關限制的之原因,是否由於粵澳兩地在不同的公共衛生治理機制下應急管理和保障處理存在差異,因而在防疫通關措施上兩地政府各有關注點和爭議點,造成經珠澳口岸返回內地的旅客需要接受14日醫學隔離觀察導致旅客減少。但將粵澳兩地機制的放在全國聯防聯控一盤棋的整體上看,這些差異又有了統一的基礎。故此,特區政府宜思考將澳門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機制接軌國家疫情防控機制的“一國”體系,善用“兩制”優勢補充適合澳門特區內部的疫情治理機制,構建粵澳兩地在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的共同原則。
其次,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劃入澳門特區疫情防控治理的一個整體,完善琴澳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措施。自9月17日起橫琴粵澳深合區管理機構已正式掛牌成立,標致著橫琴與澳門的發展成為一個整體。早在橫琴自貿區成立初期,部分澳門市民積極回應國家和特區的倡議,率先走入橫琴謀求發展,深合區更使他們看到廣闊的發展前景。由於本輪疫情不斷變化,加上深合區管理機構處於共治共管的磨合期未能即時回應市民訴求,讓首一批進入橫琴置業生活的澳門市民措手不及,特別在此期間不能返回橫琴住所,不得不暫居親朋家中或租住酒店,給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故此,特區政府宜汲取是次實情,及早總結制定相關應急處理機制和措施,讓澳門市民安心在橫琴居住和發展,做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篇大文章,為日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