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歷史和文化就是澳門的財富。幾百年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嬗變,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也形成和保存了相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久前,國務院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土生土語話劇、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和澳門土地信俗等3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至此,澳門已有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級名錄,它們不僅是澳門珍貴的文化資源,更已融入澳門人的日常生活。
向世界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自2006年國務院首次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澳門共有11個項目成功入選,分別是由粵、港、澳三地共同申報的粵劇和涼茶製作技藝,由澳門獨立申報的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以及本次新增列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而其中最具“澳門味道”的,非澳門美食莫屬了。
據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介紹,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匯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見證。
葡國雞、馬介休球、咖喱海鮮、酸辣魚……這些東西方的飲食文化經過融合,產生了豐富多彩、味道濃郁、美味可口的各式菜品。如今,嘗一頓“葡餐”成了遊客在澳門必不可少的“打卡”項目。東方香料加上葡式烹飪帶來的豐富味覺體驗,為來來往往的遊客所稱道。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也隨著土生葡人移居,慢慢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和特色的美食技藝之一。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說,土生文化是澳門多元文化的重要體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鮮明體現出不同文化在澳門交融薈萃的獨特魅力。特區政府將繼續創造條件,讓珍貴而獨特的土生文化在澳門得以傳承和保育。
同樣在澳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還有涼茶鋪子。雖然以“茶”為名,但涼茶既不涼,也不是茶,而是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而成的飲料,可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涼茶至今仍是澳門人的日常飲品,承載了古老中醫藥的獨特智慧和經驗。
自從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茶產業及其所代表的中醫藥產業就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一些涼茶的老字號有了自己的生產車間,配備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和完備的消毒殺菌設施,實現了轉型升級,打開更大市場,向世界傳播著中華飲食文化。
中西文化和諧交融
據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介紹,不久前新入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土生葡人以戲劇演出為平臺,使用土生土語作為表演語言,充分展現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特質。
何謂土生土語?它是土生葡人的日常溝通語言,其基本詞彙以葡萄牙語為基礎,夾雜著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可說是語言的一個大薈萃,也是東西文化融合的代表。每年的澳門藝術節上,必有土生土語話劇作為保留節目。2021年5月,一眾本地土生葡人演員再次登上澳門藝術節的舞臺,其精彩表演深受觀眾喜愛,並維繫著土生葡人的澳門情懷。
而粵劇、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等非遺項目,則可謂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了。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曾介紹,澳門現有三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其中之一便是粵劇。從1872年澳門首間戲院—清平戲院落成至今,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沉澱,粵劇已成為澳門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抗日戰爭時期,內地許多戲班來到澳門,澳門粵劇迎來一段興旺發展時期。2009年入選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粵劇在澳門再度呈現繁榮景象。首部大型紀實現代粵劇《風雨同路》,即是把2017年颱風“天鴿”重創澳門事件搬上舞臺,彰顯澳門人純樸、踏實的本性和助人美德;作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重點劇作,大型原創粵劇《鏡海魂》則是以本土歷史為題材,傳遞澳門人愛國愛澳、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使用的音樂。由於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歷史傳承有序、記錄詳備,2011年即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澳門目前保留有大大小小道曲合計近500首,其曲目數量之多為各地道教音樂中所罕見。
南音說唱則是一種原生態的說唱體民間歌謠,20世紀50年代曾一度興盛,由港澳電臺廣泛傳播。在電影《胭脂扣》中,男女主角出場那一段哀婉多情的對唱:“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愁緒,好比度日如年……”就是地道的廣東南音風格。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表示,這些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但提升了非遺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更展現了澳門保存的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肯定和凸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中的文化定位。
粵港澳歷史文化血脈相連
如果你在農曆四月初八來到澳門,很可能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上身穿白色襯衫、下身著黑色燈籠褲、腰間系紅色腰帶、左手和頭上纏紅紗的男子穿街而過。他們手持木制龍首或龍尾,在鑼鼓聲中邊行進邊作醉酒狀的舞姿,不時抓起大碗一飲而盡對空噴酒,圍觀人們陣陣叫好……這便是澳門的舞醉龍了。澳門魚行醉龍節—澳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粵港澳歷史文化血脈相連的見證。
據載,舞醉龍起源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一帶),早在500年前,當地居民就有此習俗,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澳門將這一熱鬧儀式保留傳承了下來,每年還因此吸引大批內地、香港和海外媒體攝影愛好者採訪拍攝。
土地信俗在澳門也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里和睦、家財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並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里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依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
和魚行醉龍節、土地信俗一樣,媽祖信俗、哪吒信俗等民間信俗,都已根植澳門社會數百年。這些民間信俗在澳門的影響力很大,每年五月十八哪吒寶誕前後三天,前去哪吒廟參拜的善信成千上萬,廟門前水泄不通,巡遊隊伍超過一公里。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在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澳門媽閣廟前,必會搭建舞臺,請人表演慶祝。澳門各界知名人士、信眾、香客一同上香恭祝媽祖壽辰,紀念媽祖升天的日子,舉行媽祖聖像巡遊,隊伍從媽閣廟出發,一直巡遊到新馬路。這些非遺項目隨著時光演變,已不僅僅是單純的民間信仰,更傳遞出團結協助、和諧共榮的積極意義,在澳門影響深遠。
澳門文化局表示,未來將持續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識別、建檔、調查和研究等工作,同時繼續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宣傳推廣的平臺,落實推動澳門非遺“走出去”,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今日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