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下稱新青協)今(7日)召開記者發佈會,公佈《2021年澳門青年發展專題報告》。報告顯示,現時澳門社會階層呈固化先兆,青年社會階層流動困難。疫情當前,本澳經濟產業結構單一,青年就業方面存在結構性問題。新青協促請政府適度多元發展本澳經濟,採取多方措施助青年提升學歷及能力。
9月7日新青協於“369合夥小鎮”召開《2021澳門青年發展專題報告》新聞發佈會。研究小組組長、新青協副理事長陳皚臻,新青協經濟政策關注組副召集人郭明喆及研究協調員陳家賢出席發佈會並會見傳媒。
研究團體於2021年5月,以街頭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年齡為18至34歲間,曾有工作經驗(包括全職、兼職、實習)的澳門居民,此次調查收回86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824份。調查結果匯總成《2021年澳門青年發展專題報告》。
陳家賢表示,本會曾發布《2019年青年發展專題報告》,通過對兩份調查報告結果的對比,他表示,據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本澳近五成青年認為過去五年沒有向上流動,僅三成青年展望未來十年向上流動機會大。約三成二(32.7%)青年認為澳門青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夠,比2019調查的大幅上升一成,認為澳門青年向上流動機會足夠的比例由2019年的兩成四(24.3%)降至2021年的一成八(17.6%)。表示現時本澳青年流動受窒礙。
郭明喆表示,疫情下社會階層分層更趨明顯,處於社會中下層及以下的青年對疫情的抗風險能力較低。過去未能上流的青年更容易向下流動。並且他引用2020年就業數據,指出澳門青年群體(16-34歲)的總失業人數達到4700人,比2019年大幅增加1800人,佔全澳失業居民總數的45.6%。並且,他表示,疫情當前,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其實對青年社會流動的重要性更趨顯著,就研究顯示的結果而言,擁有較高學歷的青年上流機會較多。
陳皚臻以研究結果提出三項建議。第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等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多元佈局,擴闊居民就業空間;第二,提供青年就業支援;建立職位招聘資訊整合平台,擴展現有實習計劃崗位種類及數量,並考慮延長實習期;第三,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制訂發展行業及技能資訊清單,鼓勵居民考取職業技能或證照。開設重點發展產業相關的獎學金或培訓計劃,積極培育高質量的本地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