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將進一步推動橫琴和澳門一體化發展。
橫琴地處珠海南端,與澳門一水一橋之隔,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平臺。《方案》明確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四大戰略定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
《方案》包含了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內容,共二十九條。
《方案》制定了“三步走”目標:到2024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時,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機制運作順暢,在合作區居住、就業的澳門居民大幅增加,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到2029年澳門回歸祖國30周年時,合作區與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全面確立;到2035年,琴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目標基本實現。
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
根據《方案》,合作區實施範圍為橫琴島“一線”和“二線”之間的海關監管區域,總面積約106平方公里。其中,橫琴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設為“一線”;橫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境內其他地區(以下簡稱內地)之間設為“二線”。
根據橫琴全島客觀現實情況,對合作區進行分區分類施策管理。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區域採用電子圍網監管和目錄清單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實施特殊政策。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方案》提出要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並提出了相當具體的政策措施。這說明,在當前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政府部門的機制體制創新是很重要的。
《方案》明確,建立合作區開發管理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粵澳雙方聯合組建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在職權範圍內統籌決定合作區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和重要人事任免。合作區管理委員會實行雙主任制,由廣東省省長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共同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委派一名常務副主任,粵澳雙方協商確定其他副主任。合作區管理委員會下設執行委員會,履行合作區的國際推介、招商引資、產業導入、土地開發、項目建設、民生管理等職能。執行委員會主要負責人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委派,廣東省和珠海市派人參加,協助做好涉及廣東省事務的協調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區上升為廣東省管理。
在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方面,《方案》提出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研究調整橫琴不予免(保)稅貨物清單政策,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不予免(保)稅的貨物及物品外,其他貨物及物品免(保)稅進入。對合作區內企業生產的不含進口料件或者含進口料件在合作區加工增值達到或超過30%的貨物,經“二線”進入內地免征進口關稅。同時,確保人員進出高度便利,探索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與合作區之間建設新型智能化口岸等。
林江表示:“合作區針對貨物和人員的相關舉措相當於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視為是一個小型的自由貿易港了,並部分實施自貿港的政策了,這無論對於珠海還是澳門經濟的開放發展將是一大促進。”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治保障方面,在遵循憲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前提下,合作區逐步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研究制定合作區條例,為合作區長遠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用足用好珠海經濟特區立法權,允許珠海立足合作區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
林江認為,《方案》對於合作區的發展提出了很具體的目標,而且時間節點分別確定為2024年、2029年和2035年,分階段實現推動琴澳一體化、經濟實力和科技競爭力提升的目標。如果琴澳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是成功的,那麼粵澳一體化自然水到渠成了,而粵澳一體化進展順利,將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之路進入快車道。
“點名”發展四大新產業
第一財經記者從橫琴新區獲悉,截至2021年8月底,橫琴累計登記商事主體數量超過5.5萬家,註冊資本超過3萬億元,其中澳資企業超4500家,註冊資本超1300億元,成為內地澳資企業聚集最集中的區域。
不過,《方案》指出,橫琴實體經濟發展還不充分,服務澳門特徵還不夠明顯,與澳門一體化發展還有待加強,促進澳門產業多元發展任重道遠。
合作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立足粵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圍繞澳門產業多元發展主攻方向,加強政策扶持,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具體而言,合作區將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同時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人才政策,包括對合作區符合條件的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在合作區工作的境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征等等。
林江表示,澳門經濟通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而實現適度多元化,包括參與粵澳科技創新,中醫藥產品的開發和製造等,也從中為澳門居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逐步擺脫澳門經濟對博彩業的依賴。
在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方面,《方案》提出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標準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可以補足珠澳一極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短板,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珠澳一極以及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構建大學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則可以支持澳門的大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推動澳門的大學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科研能力。
再以發展現代金融產業為例,《方案》提出,支持合作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並在此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多幣種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
林江分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澳門的金融發展其實並不突出,然而,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澳門在金融創新上有所突破,而澳門與廣東通過建設橫琴深度合作區來強化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和發展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如方案所提及的支持澳門在合作區創新發展財富管理、債券市場、融資租賃等現代金融業,相當於廣東通過橫琴也獲得了大力發展相關現代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機會,這將是粵澳兩地互利雙贏的格局。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已經提出一段頗長的時間,澳門各界也在不斷探索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道路。這次《方案》的出臺,正好表明,澳門只有融入大灣區,並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才能夠在提升經濟競爭力上有真正的突破。”林江說。
(來源: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