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8月27日中午11時,市政管委會於市政署大禮堂召開記者會。出席會議的市政署食品安全廳廳長張桂達就市政署冷鏈食品防疫防護措施進行講解。
市政署食品安全廳廳長張桂達表示,因應本澳大部分冷鏈進口食品非直接來自原產地工廠,而是經港拆貨或轉口。所以基於本澳市場狀況,自2020年6月起,市政署便劃分出冷鏈食品方面、從業員方面及環境場所方面三大防疫衛生層級。三層級的防疫防護具體措施,可分別列為四大方面:風險評估、抵澳消毒、核酸檢測、系統追溯。
冷鏈進口食品風險評估,相關地區註冊貨品現陽性則暫緩申請
市政署自2020年9月11日已根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告2020年第103號”規定,將會採取一系列入口檢疫及防疫安排,當獲悉某國家或地區的註冊場貨品被檢出新冠病毒核酸呈陽性,則會立即啟動本地市場應急預案,並對涉事企業的同類產品採取追溯、排查,並對涉事企業的產品入口申請進行暫緩。張桂達表示,涉事註冊場所如第一次和第二次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則暫緩入口申請1周,期滿自動回復;若第三次或以上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則暫緩入口申請4周,期滿自動恢復。
內外包裝均全檢測消毒 留置待檢後方可流通
張桂達指出,現時全澳共設十五個檢疫點。會對所有冷鏈貨物的外包裝(即外圍可接觸表面)進行全面消毒,每週消毒7萬至8萬盒貨物。並且市政署會對進口貨物樣本檢測工作實行留置待檢,即對進口食品貨物內包裝(即與食品直接接觸包裝部分)進行全面抽檢。抽檢結果合格方可進入本澳市場流通。
他表示,現時本澳每天平均抽取超過250個樣本。食品樣本30個、外包裝樣本40個、內包裝全檢測約超過180個。同時,自去年6月至今合共抽樣逾5萬個,檢測結果未有異常。
冷鏈從業相關人員、場所需定期進行核檢和消毒
他表示,自去年八月起,市政署聯同衛生局建立“冷鏈從業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預約系統”,與業界合作共為冷鏈食品從業員提供保障。並且按衛生局指引,要求凡涉及冷鏈食品入口、裝卸、運輸、儲存、銷售的加工場所和餐飲服務的一線人員每七日進行一次核酸檢查,同時每日必須對環境、設施及設備進行消毒,並作消毒記錄。同時,全面執行員工健康登記,必須持當日有效之“綠碼”上班。現時已登記及受監測的冷鏈從業人員有三千五百多人。
如若出現從業員不按規定未在期限內完成定期核檢,市政署會對其進行追查,如涉事者未能提供合理解釋,則會即時著令商戶暫停該人員處理冷鏈食品之工作,若發現涉事者仍在進行冷鏈食品處理工作,將會暫停商戶或場所的入口申請或營運。
建系統追溯冷鏈食品庫存流向 倘商戶未及時登錄不得申請入口
他提及,為進一步加強對冷鏈食品的防疫防控,市政署已於2020年9月開發“冷鏈食品追溯系統”,貨主須於追溯系統對所有通過合格檢疫程序進入本澳的冷鏈食品作規範化申報,內容包括記錄每天出貨及退貨的下游公司、貨品數量等。以便出現問題時,市政署可更精準地追蹤冷鏈食品的貨源、庫存及流向,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同時,他表示,市政署定期會到各入口商及倉儲地點作恆常核查,若未有履行有關工作,將暫緩有關商戶冷鏈食品的入口申請,直至完成登錄資料作出糾正,才可恢復入口申請。
張桂達指出,市政署和衛生部門早已制定了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呈陽性時的應急預案。當出現食品或環境樣本中檢出陽性,市政署會根據預案向衛生局提供完整的密切接觸人員名單,衛生局隨後會對此類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採取一系列的追蹤、排查、進行廣泛核檢工作、隔離治療等跟進措施。市政署則會執行場所的消毒及貨品的銷毀工作。張桂達指出,年初時就已聯通相關持分者完成了模擬測試,以提升前線人員應變力、合作力,最大限度減低疫病傳播風險。
他補充,市政署將持續加強巡查各碼頭、冷凍庫、冷鏈食品加工及零售場所,檢查各項防疫措施的落實情況。嚴守冷鏈食品防疫線。市民亦可於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掌握食品安全防疫知識,助力防疫抗疫常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