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二十八日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在澳門中土大廈舉辦招商記者會。橫琴新區管委會官員在會上透露,由特區政府推薦首批進入“粵澳合作產業園”的八十三個項目中,已有廿七個項目簽訂合同協議,其中廿三個項目取得用地,當中廿一項目已在施工建設;有四十個項目在年初與特區政府協商並通知退出,四十個已退出的項目包括改變投資內容、與橫琴洽談期間無法證明項目的產業方向與橫琴發展方向配合、無法證明商業模式成熟等不同原因;現時還有十五個項目無簽約或退出,重啟招商後,十五個無簽約或退出的項目,可繼續與橫琴管委會協商洽談,又或可重新報名,按照新的機制申請入園;但若這十五項目既無簽約又未落地,橫琴管委會將與澳門特區政府協商,根據協議設定合理期限,限期前如果項目發展人尚未簽署協議,管委會將會主動勸退。
這一消息傳來,讓人感覺有些震驚。澳門土地稀少,空間狹小,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樣,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深受土地制約,在橫琴島上設立“粵澳合作產業園”主要就是想要解決澳門的這一困難。根據二零一一年三月六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的《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精神,粵澳雙方“共同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區”、“澳門特區政府統籌澳門工商界參與建設,重點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產業,推動澳門居民到園區就業,促進澳門產業和就業的多元發展”,因此“粵澳合作產業園”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意義重大。雖然以前曾發生過有關方面為“粵澳合作産業園”設置了入園條件為“公司註冊資本金不少於一億元人民幣”、“投資商務及金融服務的投資強度須達每萬平方米兩億元人民幣,年稅收須達每萬平方米七千五百萬元人民幣”、“投資休閑旅遊、文創、高新技術的投資強度須達每萬平方米一點五億元人民幣,年稅收須達每萬平方米兩千五百萬元人民幣”等入園“高門檻”的情況,但後來應該是經過特區政府的協調,這一“高門檻”已經明顯“降低”,澳門企業進入“粵澳合作産業園”已經變得不再那麼艱難。而有了這一插曲,進入“粵澳合作産業園”發展的機會就變得更為珍貴。但對於珍貴的進入“粵澳合作產業園”發展的機會,由特區政府推薦首批入“粵澳合作產業園”的八十三個項目中,竟然有逾半數已退出或準備退出。這種情況,讓人遺憾和惋惜。
雖然目前特區政府仍在積極通過“區域合作”來為澳門企業發展和澳門青年創業尋找新的空間,例如上月中旬行政長官崔世安就親自率團訪問江蘇省,並專程前往常州考察“蘇澳合作園區”的籌建情況及整體規劃。據介紹“蘇澳合作園區”選址位於常州市武進區,鄰近西太湖,規劃面積約五平方公里;園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體現蘇澳兩地優勢互補的區域合作項目,蘇澳雙方合作通過園區建設“五個平臺”,包括: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延伸平臺;蘇澳全面深化合作的實踐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項目的承接平臺;澳門青年在內地創業創新的落地平臺;蘇澳青年公務員交流學習和提升專業能力的鍛鍊平臺。但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便利條件還是從中央政府的支持來看,“橫琴開發”都應該是澳門推進“區域合作”的第一選擇。《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中的很多內容,基本就是為澳門“量身訂造”的。而且上月十三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又宣佈將實施第三階段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配額政策,按序增加一千七百個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配額,總量將達至二千五百個,並定於上月二十日正式開放有關申請;未來珠澳雙方政府將根據配額使用情況、口岸通關能力以及澳門的客觀實際情況,按部就班、逐步推進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事宜,切實做好相關的惠澳政策。所以無論從工作還是從生活上來看,橫琴還是最便於澳門“推進區域合作”“擴展澳門企業發展和澳門青年創業空間”的地方。但如果有較多的澳門投資項目得到了進入“粵澳合作産業園”發展的機會,卻因種種原因而很快就退出,那樣就可能會引發不良效應。因此澳門社會應該珍惜“粵澳合作產業園”這一機遇,要讓澳門企業對“粵澳合作產業園”能夠“進得去,留得住,長得大”,那樣才更有利於促進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