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我們一起走過

《城中村的腳步》——城鎮化的腳步

2018年12月20日 第553期     第二版

【編者按】今年國家迎來了改革開放40週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與澳門會展經濟報,聯合推出反映改革開放40年取得偉大成就及積累的經驗之《我們一起走過》專題系列,本期刊登該系列之《﹤城中村的腳步﹥——城鎮化的腳步》篇。

每每談及“改革開放”,深圳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而每每談及深圳,總以這樣一句話開頭——“深圳是從一個小漁村演變為大都市的”,這個“小漁村”指的就是漁民村。朗嶽作為一名90後記者,他第一站選擇來到深圳的起跑點——漁民村採訪。

2012年,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的第一次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了廣東,考察了漁民村,“漁民村”再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這裏就是改造之後的漁民村,因為這是小平同志走過的道路,所以叫做小平大道。在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漁民村,也是在這裏下車的。” 當時漁豐公司副總經理黃興炎如是說。

為了探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足跡,朗嶽黃興炎,讓他介紹渔民村的发。黃興炎說,因為漁民村它首先在特區成立的過程中,改革開放的一個最早一個信息傳遞和捕捉,抓住了這個機遇,首先成立了一個運輸車隊,為特區建設,為工地的挖石運沙,在這裏是一個不少數目的積累。他說,小平同志親自來考察漁民村,到我們村民家裏,應有盡有,電冰箱、衣櫃、洗衣機、電視機、收音機,城裏面可能有一件不得了了,村民這72條腿都有了,什麼都有了。

朗嶽在採訪結束後,在漁民村的社區裏轉了轉,社區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在老師的帶領下鍛煉身體;漁村學堂裏有村民在練習書法;社區裏的花圃、魚塘都立著專人認領的牌子……這個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小漁村,經歷了從聚落、到鄉村、再到社區的發展演變,如今已完全融入現代都市生活。

“一根扁擔兩個包” 做出童裝大文章

如果說深圳漁民村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拓荒牛”的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占儘先機,那麼浙江湖州織裏則憑藉敢為天下先的膽識,艱苦創業、“從無到有”,實現了優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40年,織裏用“轉型”丈量著城鎮化的腳步。

織裏鎮原副鎮長王英說,從最初的“一根扁擔兩個包”到路邊攤,再到大刀闊斧建市場,織裏人將小童裝做出了大文章。王英介紹了當時經營者經營賣童裝方式,指客戶都守在縫紉機旁邊,你做一條,我拿一條,你做一條,我拿一條,每條大概賺20元。政府是鐵了心,一定要把市場扶起來的,這樣他們經營戶對政府也是蠻相信的。

2018年8月29日,織裏童裝指數首次發佈,支撐一個產業發展的大數據從一個小鎮發出,彰顯了織裏在國內童裝領域的影響力。數據顯示,2017年全鎮童裝銷售超過500億元,占全國市場的一半。織裏鎮黨委書記寧雲說,下一步,我們要樹立100家童裝示範企業,10個龍頭企業,我們要屹立於整個國際的,以童裝產業為引領的城市。

中關村發展見證了中國波瀾壯闊改革史

北京城最大的變化要數“中關村”了。這裏曾經是有名的“電子一條街”,20年前,想要添置一台電腦北京人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去中關村“攢”一台。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99年6月,國務院又批復了中關村科技園。中關村的發展史,恰恰是一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史。

今年9月15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中關村創業博物館開業了,推開象徵著中國互聯網發展原點的一紅一黃兩扇木門,便仿若踏進了中關村的歷史煙雲。創業博物館館長蘇菂告訴記者,當時設計這個博物館的大門的時候,想要給他設計的有趣一點。設計的第一扇門,肯定是聯想1985年小傳達室這扇門,這個可能大家知道的也比較多,它對稱的這扇門是金山的門,是1988年金山軟件的門當了左側的門。

他回憶他第一次到中關村是初中的時候,92年,當時還是黃土路,為什麼來中關村呢?當時他的電腦換40兆的硬盤。很多年前、很多人到中關村的理由就是與電腦結下不解之緣。所以他成為了科技的代名詞。

在博物館門口,有一個牛皮紙做的留言簿,開館不到一個月,這個本子已經填滿了留言,當中有創業者中的前輩,有心懷創業夢的年輕人,當然,也有“偶遇”博物館的遊客。有人在裏面這樣寫到:這裏有中關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到第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彙聚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多家上市企業,中關村正從“中國矽谷”演變為“世界的中關村”。

雄安新區描繪智慧城市

事實上,一個個坐標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的轉型、蛻變和發展,只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城市體量不斷壯大的40年,是中國城市經濟繁榮發展的40年。毋庸置疑的是,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將生活在城市中,那麼,到底應該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呢?

“我沒有帶錢包你怕不怕呢?告訴你一個好東西,打開支付寶,你就可以做地鐵了。”這樣的聲音場景一定不陌生。隨著信息通訊等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移動終端迅速增長,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突飛猛進,智慧生活方式,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互聯網+”智慧城市,就是城市未來的樣子吧。

國慶期間,剛剛啟用不久的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園區裏熱鬧非凡,無人駕駛的快遞送貨車、不會積水的路面、超低能耗的樓房、能跑車的地下管廊,都讓雄安透露出濃濃的“高科技感”,出於對“未來之城”的好奇,記者也打卡了這個新晉網紅景點。

芮國存對記者介紹,整個園區高度智能化,交通系統都是無人駕駛。他是中國建築集團的一名工程管理人員,這個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就是他和同事們從第一鍬土一點一點幹起來的。

在高質量和高標準的要求下,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裝配式建築工藝,建築物的所有模塊構件都是提前在工廠裏壓鑄成型,再運到現場拼裝。每一個模塊都有唯一的二維碼或芯片,質量全程可追溯。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智能信息部負責人孫鵬輝說,我們一共有20000多條傳感器,1000多個攝像頭,我們只要任何一個地點發生故障,在我們的運維平臺都會第一時間響應,跟真實環境的誤差是毫米級的。

回望過去四十年,中國城鎮化的腳步是快速又穩健的。數字是最好的說明,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8.1億人,比1978年末增加6.4億人,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57個。

與此同時,城市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臺階。2017年末,全國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比1978年末增加32948萬人,增長3.5倍。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4.4倍。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城鄉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有14個城市的GDP總量超過萬億元,其總和占全國GDP總量的比例達到28.6%。

如今,新型城鎮化正有序推進。當數字技術與智慧城市成為新時代城市發展的動力與方向,當“互聯網+”遇上“城市建設”,未來,想像空間無限,發展潛力巨大,因此,一切皆有無限可能。

 
<<上一篇     << 返回第二版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2018年12月20日 第553期 共8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