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積極鼓勵本澳青年人創業。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本年度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表示:“澳門的未來屬於青年人,希望寄託在青年身上。政府繼續落實青年政策,成立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為青年提供營商管理的知識和技巧,支持青年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協助青年築夢、圓夢”。而據政府相關機構的官員介紹:為了協助青年人創業,特區政府會設立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為創業者提供臨時辦公室,並對創業者進行資金援助,符合首次創業條件的二十一至四十四歲澳門永久居民可以申請最高金額為澳門幣三十萬元的資金輔助;還會為青年人創業舉辦工作坊,講解開設公司的行政程序,及展開教育培訓;以及通過參加展覽會推出創業者的產品或構想,為他們搭建配對洽談平臺,希望在企業融資、尋找合作夥伴等方面為青年人提供幫助;另外在區域合作方面,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廣東省多個城市都設立了扶助青年人創業的基地,如橫琴的澳門青年“創業穀”、南沙的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廠以及中山翠亨的青年創業基地等,澳門青年可到這些地區參與一些扶助青年人創業的計劃。
在特區政府的努力推動下,本澳一些青年人的創業意願得到激發,截至2015年5月31日,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共接獲737宗申請,批准個案434宗,批准金額達1.04億澳門元。受惠行業以零售業、餐飲業及批發業為主,此外亦包括一些特區政府支持的新興產業,例如屬文創產業範疇的有37間,屬中醫藥產業的有5間,屬會展活動相關行業的有3間。
而我們更是看到本澳青年人創業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本報曾報導的“陳永鴻用創新思維實現他的‘夢想之都’”、“梁宗環的創業之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創新無處不在——岑鴻炳的創業四部曲”、“楊碩明用創智為澳門電商行業發展提速”、“羅志倫與龍少權在創新中華麗大轉身”、“天賦啟蒙——智者因機而發”、“孫豎峰在實踐其傳奇的創業歷程”、“黎榮鏗——先苦後甜的創業之路”、“李嘉樑——澳門新一代高學歷創業人”、“何玉芬——大不了自食其果”、“劉永謙Band友變戰友”等,都是本澳青年人的創業案例。
但在為這些青年人的勇氣和本澳青年人的創業成果感到高興的同時,可能也要看到,雖然特區政府為本澳青年人創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青年人在本澳創業的“機會成本”較高,使得本澳的“創業環境”相對不太好,這可能也是目前制約澳門青年人創業意願的原因之一。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那麼即使目前本澳青年人創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指望本澳青年人創業能夠“蔚然成風”、推動本澳經濟增長,應該也是不太現實的。
所謂“機會成本”,是指“因為做一件事而被迫放棄做其它事所造成的利益損失”。本澳青年人創業“機會成本”較高,是因為博彩業的相對高薪和公務員的相對高福利所造成的。本澳青年人如果自主創業,應該就不能進入娛樂場工作以獲得較高的薪酬,也不能尋求當政府工以獲得較穩定的待遇,這些就是青年人在本澳創業的“機會成本”;而且自主創業費心費力,且有“創業不成功”導致損失的風險,這樣兩相對照,本澳青年人的創業意願可能就會受到負面影響。
博彩業被譽為“天下第一營生”,這一產業的“投資—回報”率高,從事博彩業一般無需較高的知識和技能,只要稍加培訓就能勝任娛樂場裡的工作,而且薪酬高、福利好,在特區政府“荷官不輸入外勞”的保證下,工作有保障,不會有“被炒魷魚”之憂,所以吸引眾多本澳青年人投身其中。而在澳門當公務員也是“福利好,風險小、常常有加薪”,也是澳門人趨之如騖的職業,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所進行過的一項調查就顯示,很多澳門年輕人將“政府工”作爲自己職業的首選。另外一個行業的收入減少,應該會影響這一行業中的從業人員的收入;同樣,如果政府財政收入減少,也應該能影響公務員的待遇。但目前本澳博彩業收益連續一年按月遞減,政府博彩稅收入減少,博彩業從業人員和公務員的收入卻都未受明顯影響。這種狀況,能對本澳青年人的創業意願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要想鼓勵本澳青年人創業,不能僅憑青年人自身的創業激情,也不能僅靠政府所推出的一些扶持性措施。如果不能減低在澳創業的“機會成本”,不能改善本澳的創業環境,那麼本澳的青年人創業很可能只會是一些“小打小鬧”,很難能成“大氣候”。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