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新青協辦討論會探討公民教育

2015年5月14日    即時資訊

【本報訊】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日前以倫理學的邀請──“關於公民教育的建構與反思”為主題舉辦“青年有計傾”討論會,邀請逾20位青年出席探討本澳公民教育議題。新青協教育政策召集人黃萬濱會上表示,現時澳門公民教育缺乏專職專業的教師,教授課程內容大都以基礎知識為主,未能引導學生作深入探討﹔會議嘉賓、人才發展委員會委員陳志峰表示,根據一份有關澳門道德及公民教育課程的評鑑報告指出,現時本澳學校的道德教育內容比較充實,但在公民教育方面卻嫌不足,尤其在法律、政治等範疇有待補強,並建議參考外地經驗由民間設立公民教育資源及研究中心。

與會青年朋友及中學生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澳門公民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及存在問題,會議討論氣氛活躍。黃萬濱指出現時澳門的中小學均開辦與公民教育相關的課程,但名字上有所不同,如國民教育、通識教育、修身課等﹔在教育資源投入方面,澳門現時缺乏專職專業的教師,大多時候需要由其它科目的老師兼教,而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大都流於基礎,如基本法、普通公民素質等,未能與社會發展相對應。

有參與會議的中學生形容,公民課的老師會以現時社會的現象作為授課內容,但沒有系統性的教材,內容均是老師自行編制﹔與會的青年朋友指出,現時社會談起國情教育容易觸動大眾神經,建議教青局可定位在負責資源保障,認同開放資源讓各個社團機構和研究中心來各自編寫教材,而具體方式由民間商討研究,在不消耗大量資源下編寫出符合澳門實際需要的教材。陳志峰指出,參考不少地區均會設立相關的研究中心或平臺,提供充足資源和組織資深的教師參與編寫教材、設立專門的公民教育資源網站,這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澳門參考。他引用澳門資深教育家劉羨冰的見解,認為一套好的教材需要三個方面配合:相關專業背景人士、前線教師和民間社團共同參與方能成事,而不能只靠外地機構來編撰,否則將不能“接地氣”,使教材無法在本地使用及推廣。

有從事生涯規劃的工作者認為,曾與青年學生就身份認知框架進行測試,不少受訪者會就個人職業、家庭角色進行定義,卻很少為自己定義“公民”這一身份,原因大多是不以為然或者是不明白其定義和責任。因此,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於教導學生思維方法和工具,因為實際上對我們最大影響的不是課堂而是生活。

最後,黃萬濱提出道德和公民教育也應考慮到家庭與成年人,現時交通駕駛安全、行人讓先、長者倒地需幫忙等現象,表現出社會中守法而非實行道德的消極行為。青年朋友認同這方面需要家庭以身作則,解決社會問題需要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當然也需要各界的協作及宣傳,如利用流行媒體和移動終端,嘗試在不同方面傳播和推廣公民教育意識。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2年12月29日 第763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