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慢性病防制委員會於今(2月13日)舉行2015年工作會議,會議由委員會代主席衛生局李展潤局長主持,代表社會文化司的郭昌宇顧問出席了會議。
年度工作情況簡介及討論
會上,慢性病防制委員會秘書長陳丹梅醫生介紹了澳門慢性病盛行的概況。癌症工作組召集人羅少霞、心血管疾病工作組召集人徐松波、糖尿病工作組召集人陸美娟、慢性呼吸道疾病工作組召集人梁婉怡及秘書處則分別滙報了2014年各工作組的工作情況和2015年的工作計劃。
期間,委員們討論和檢討了過去四年委員會的工作和成效,認同各項防制工作也穩步推進;但仍受到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急速老化、生活方式改變等因素威脅,加速慢性病流行的程度,加大了防制的難度。為有效監測慢性病的流行情況和變化,委員會建立了慢性病監測系統,收集於仁伯爵綜合醫院、鏡湖醫院和衛生中心就診的多種慢性病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以獲得慢性病的流行數據,包括各年度的發病和盛行資料。目前已獲得2012年主要慢性病的盛行率(即患病人士在人口中的比例),例如:心血管疾病為10.8%;糖尿病為3.4%;癌症為1.4%;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1.0%(詳見表一)。
委員會同意推行大腸癌篩查的先導計劃
按2012癌症登記年報,大腸癌在全人口新發病和死亡中均排行第二;新發病個案有169例,粗發病率為29.8(每十萬人口)。隨著人口逐漸老化,生活模式的改變,估計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將會與日俱增。目前,現時國際上推薦的篩查方式共有兩種:(1)大便潛血(OB)和(2)大腸鏡檢查。其中,大腸鏡是直接觀察病變,取活檢進行病理診斷並同時可在鏡下切除息肉,可進行即時的介入,亦為診斷癌症的金標準方法。同時,因大腸癌有良好的治療手段,澳門有63%的腸癌病人可存活至5年或以上(美國同期的估算是65%),顯示澳門的治療效果可達先進國家水平,大腸癌病人只要獲得合適的治療,大部份病人可延長壽命,是值得投放資源以便及早發現和早治療的癌症。
因此,委員同意於本年內進行大腸癌篩查的先導計劃。先導計劃為評估大腸癌篩查的服務需求和資源投入之小規模科學研究,須按科學的抽樣收集小部份樣本進行調查和分析,並期望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及早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性依據。計劃將按學術文獻、世界性癌症研究機構和其他地區已開展的篩查方案建議,為50至74歲在職人士、自願參與的一般市民和腸癌高危人群(有腸癌家族史人士,參與年齡則下降至40歲)等1000位健康人士提供免費的大便潛血和其他跟進檢查,以了解健康人群中大便潛血檢查的陽性率和預測癌症成效等資料,期望可儘快為全民性普查的需要和適切性提供評估依據。
年內擴大推廣“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
同時,委員會同意須結合不同界別的力量繼續透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宣傳慢性病的預防信息,推動健康生活模式。因此,本年內將擴大推廣“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協助患病者重建康生活模式,除促成各醫療機構為患者開辦課程外,還擴大推行層面至社區設施和在職群體,如長者書院及博彩從業員等;並為健康市民開辦“健康管理課程”。
慢性病治療工作取得成效
會後,衛生局局長在接受記者提問時,亦提到隨著城市變化、生活模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的發展有年青化的趨勢,委員會仍須繼續做好防制工作。但澳門在慢性病治療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對慢性腎衰竭的治療,不論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效果理想,有些病人甚至已持續取得相關服務二、三十年,獲得長期有效的照顧。而在癌症的治療方面,衛生局統計顯示,澳門主要癌症5年存活率,包括大腸癌和乳線癌的5年存活率均已達國際先進水平,證明病人在接受適當治療和照顧後,生存比率亦大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