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年初,有两组数据值得广东人注意:其一,2014年广东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按照通常的说法,广东已经迈入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梯队;其二,广东201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5%,其中加工贸易连续两年下降。
这两组数据,基本勾勒出广东经济正在经历的变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快速走向经济腾飞之路。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抓住了历次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浪潮,打造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群。但当年让广东领先全国的增长模式,如今看来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当广东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广东进入了一个经济动力的换挡期,广东新的改革使命是“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2015年初这次广东省“两会”,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路线图,无疑将在广东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驱动”成了正在召开的广东省“两会”热门关键词。
2月9日上午,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当好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在这份报告中,“创新”、“科技”成为继“改革”之后,出现频次最高的词。
2月8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最具看点的“抢唛”发言中,17位发言者中,有9位谈到“创新驱动”。
2014年,尽管GDP增长速度未能企及年初制定增长8.5%的目标,但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首次实现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
通常而言,这一指标意味着该区域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对广东而言,这表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也意味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大。
如何实施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东提出要求:“广东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也提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次广东省“两会”上,广东首次提出要争取设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聚最广泛共识。
主动调低GDP目标
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广东GDP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一目标比2014年实际完成的增速略低。
初步核算,广东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
除了GDP增速,2015年,广东省定下的经济发展其他预期目标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进出口总额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计划。
与2014年实际情况相比,尽管这些指标大多有所调低,但广东认为,这种增速足以为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5年,广东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唯一调高的目标是外贸进出口,但其背景是201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罕见地负增长。
2014年,受外部环境和异常高基数影响,201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比上一年减少1.4%。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自1992年以来,广东仅在1998年和2009年两年,也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次年,在外贸进出口方面,出现过负增长。
创新驱动很紧迫
除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外,广东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城镇化率达到68%、人均预期寿命接近77岁。
广东省统计局分析认为,综合这些因素,按照相关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广东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阶段,并开始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国际化促进市场化,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着力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阶段迈进。
这意味着,广东接下来的经济增长要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几乎成为必然选择。事实上,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广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全年R&D经费支出超162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2.4%;技术自给率达到71%,接近创新国家(地区)水平;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后者占全国比重超过50%。
另外,广东全省从事研发人员超过65万人年,规模全国第一。2014年,广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较上年度增加13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在这样的研发投入下,广东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预计达5.18万亿元,同比增长15%,是GDP增速的两倍。
2014年,广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据了解,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省市首个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不同于过去强调科研院所的作用,该文件明确,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把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如遴选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导向类科研项目。
文件还提出,要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到2020年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有企业研究开发院;要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这些都曾是深圳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做法。长期以来,深圳90%左右的科技研发力量集中在企业。
尽管已经领先,但在深圳市市长许勤看来,在创新驱动上继续抢跑对深圳乃至广东仍具有紧迫性。
许勤认为,经济转入新常态后,科研院所比较多的湖北、江苏等地,将会更有爆发力。“因为过去由于受到体制的制约,使得它有一些能量是被制约在体制内的。如果说真正注入市场活力,这个能量爆发是不得了的。”许勤在分组审议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争取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就今后广东如何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朱小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首先要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
接下来,广东要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此外,还要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出台实施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性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方面广东已然落后。广东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张志华指出,各省创业环境综合评价排名,江苏列第一,广东仅列第九,得分约为江苏的一半。“在大学生的创业率上,国外平均在15%左右,我国平均只在2%左右,江苏在6%左右,其中杭州高达11%,而广东只有不足1%。”
张志华还发现,从2009年至今,广东出台的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文件达40多份,但这些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40多份文件分散到了20多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导致政策信息碎片化,政策之间无法形成高度衔接”。
广东今年还首次提出,要争取设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省科技厅给省人大的汇报材料中指出,此举将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布局。
除了以广州为龙头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广东还希望启动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在粤东西北地区培养若干省级创新型城市,形成驱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创新极。
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类似,粤东西北地区的区域科技发展也与珠三角有较大差距,部分地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政协委员、嘉应学院教务处处长张晨指出,“全省科技资源约70%在广州,70%的科技企业集中在深圳,可是,有多少科技资源和科技企业是在粤东西北地区?创新驱动不只是少数精英的事,不只是少数企业的事,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的企业参与。”
广东省人大副主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还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他认为,目前广州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审理全省的知识产权案。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工作今后由广州人大常委会来监督,所以特别要避免广州的地方保护主义。”
深圳市市长许勤还提出,创新驱动不能仅停留在科技层面,特别是珠三角,更应该强调全面创新。应该要把金融、企业、社会文化、理念等各方面的要素调动起来,构造创新生态链,实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设。“这可能是珠三角再次先发的途径,也更有利于广东的发展。”许勤说。
(來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