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賭場,極盡奢華中充斥放縱和刺激;另一邊是老城,溫文儒雅中折射內心的寧靜。這就是澳門,融兩種相反氣質於一身的奇妙城市。這個400年前的小漁村,在歷史巨變中傳承著中華的價值與審美。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回歸後的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人均產值由1.5萬美元提升到8.7萬美元。
記者曾對它做過兩次長達數周的採訪,由衷喜歡這個小城,但與賭無關,只緣於那片童話般的老城和裡面住的人。
在“活”的歷史中漫步
內地許多地方都有老城區,有些歷史悠久,遠長於澳門。但澳門歷史老城區與眾不同,它是“活”的。它既是景觀,也是生活區。澳門人在其中居住、開店、做禱告、聽音樂會。在這裡,歷史與生活水乳交融,毫無違和感。
老城區約有3平方公里,形似一片長樹葉,由前地(類似於廣場,通常是一圈建築圍出一片空地)和細小的馬路巷弄組成。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亞婆井前地被榕樹濃蔭覆蓋,周圍是一圈鵝黃、粉紅、淡藍的葡式民宅,黑白兩色的葡萄牙小石在地面鋪出舒緩的海浪,買菜的老婆婆在畫上悠然走過;一旁巷弄裡,鄭家大屋的木門悄然打開,土生葡人門衛面露微笑,發出無聲的歡迎……
說老城區是“活”的,除了因為它有生活的溫度,還因為它氣色鮮潤,絕無一般老城的破敗與塵埃。近代澳門雖然歷經劫難,但城市始終沒有遭遇大的戰火,加上澳門人的精心維護,讓老城猶如一塊玉,越是把玩琢磨,越是溫潤柔和。
比如崗頂劇院,作為中國第一座西洋劇院,康有為曾在此看過歐洲馬戲,但澳門人直到今天還在裡面聽音樂會,無需擴音設備,音效好到最後排的聽眾能聽到號手換氣聲。又如議事亭前地的仁慈堂,外表如舊,內裡紅色實木樓梯和地板一塵不染,配上燈光櫥窗,房間內裝上玻璃牆、玻璃門和冷氣,兼具現代生活功能。
“在老城區,沒有水泥森林,只有高度宜人的老房子,好像走在16世紀的建築概念裡,是不是很奇妙,很可愛?”澳門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接受採訪時,對記者這樣說。“走在16世紀”,游澳門老城區就是這種感覺,不是隔著百年看冰冷歷史,而是走進活生生的歷史。
幸福指數很高的生活
現代人在鋼筋水泥中生活久了,慢慢意識到老東西的可貴。老建築的好處,在於它所蘊含的故事和記憶,能讓人找到“根”之所在。游一遍澳門老城區,老建築的故事合在一起,幾乎就是一部澳門近代史。
老城的南邊,媽閣廟面朝大海,煙火四時不斷。400多年前,葡萄牙人從這裡首次踏上澳門的土地。當水手問這是哪兒時,當地人答曰“媽閣廟”,於是就有了 “MACAU”這個流通國際的名字。
往北走,鄭家大屋講述的是一個衰敗陳腐的大國思考如何自強的故事。大屋的主人是鄭觀應,120年前,他在這裡寫下《盛世危言》:“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
再往前,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的聖老楞佐教堂高踞臺階之上。1582年,這座教堂迎來了一位震撼中國的人。30歲的意大利神父利瑪竇,帶著中國人從所未見過的自鳴鐘和油畫,帶著畫滿珍禽異獸的世界地圖和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來到了澳門……
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隨著前行的腳步徐徐展開。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天朝大國”首次面對西方的衝擊。新知識新觀念撕開了舊時代的大幕,而澳門就是這張大幕的第一條裂縫,中國通向外界的第一扇門。澳門歷史學者吳衛鳴說:“到街上走一走,你會發現澳門人的幸福指數很高,那不僅是因為回歸後經濟好,也因為生活有文化內涵,有自豪感。就像一個家,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有興致請朋友來做客。”
細細品味老城區,才能瞭解並愛上澳門。如澳門流傳的那句老話所說:“喝下亞婆井的水,你就再也忘不了澳門。”
隨和寧靜的澳門人
按照一般印象,賭城應該是熱烈喧囂甚至浮躁的,但是澳門居民的生活狀態恰好相反。用一個詞來形容澳門人的性格:平和。
記者接觸過不少澳門人,都是熱情又溫和,寧靜隨和,不急不躁的。在澳門駐點的同事對我說,這麼多年在澳門極少聽到爭吵聲,更沒有見到過動粗的。部分原因是因為澳門太小了,世居此地的澳門人之間關係太密切了,路人相遇往往都有似曾相識之感。一旦有事,無論好事壞事都傳遍街坊。澳門人愛面子,是其心理文化的一大特徵,無形中變成約束澳門人行為的規範。
這個被葡萄牙殖民者統治了400多年的城市,卻保存著良好的中國傳統。澳門人的家庭觀念很強,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澳門大小餐館就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家庭聚餐者。一家兩代、三代人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傳統家庭倫理的味道很濃。
澳門女人評價澳門男人是“小男人,大肚腸”,意即長得雖不如北方男人那樣高大,但度量很大,小事不計較,責任感強。澳門男人稱讚澳門女人是“守家婆”,意思是說忠於家庭,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父母、丈夫和子女。
澳門人的宗教觀,也反映出城市的性格。澳門是一座“宗教城市”,各種宗教只要不違反法律,就可以在澳門自由傳教。有統計表明,各種宗教的信徒占了澳門總人口的86.13%。從佛教、天主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和媽祖信仰,到伊斯蘭教、印度教、拜火教……各種宗教在小城裡雜然並處,相安無事。碰到節日,不同宗教人士還會一起上街巡遊,也是一道特殊的景觀。
澳門人隨和,更有愛心。2008年汶川地震後,澳門人先後給災區同胞捐助約60多億澳門元,相當於50多億元人民幣,這座50多萬人的小城人均捐助1萬多元。
走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澳門人能有這樣平靜祥和的生活狀態,既有文化的原因,也與經濟分拆不開。回歸之後,澳門經濟飛速發展,特區政府利用博彩業的高額稅收,打造了世界少有的高福利制度。
“澳門也有極少數吃不起飯的人,但那一定是拿了錢就去賭場花掉的人”,澳門居民阿堂曾對記者這樣說。澳門的福利制度,足夠讓一個完全沒收入的人一日三餐吃飽穿暖。而且,低收入者還可以申請以低價購入澳門政府建的經濟房,收入越低,享受的購房補助就越高。
澳門人享有近乎全免的公費醫療,在子女教育上也毫無經濟壓力,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免費義務教育,政府每年還補貼書本費,大學則有名目眾多的獎學金。澳門政府在支持辦學方面十分慷慨,教育部門一位官員曾對記者透露,在澳門辦學的成本很低,因為從土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和實驗室的電腦,政府都樂於免費提供。另外,澳門每年都會給居民派一筆錢,也成了大家熟悉的“例行新聞”。
澳門人深知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近年一直努力發展博彩以外的其他行業。經濟多元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把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2013年,澳門遊客突破2900萬人次,今年8月,澳門又創得單月遊客308萬人次的新高。澳門正離“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越來越近。
(來源: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