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鑑於近日澳門黑沙海灘和龍爪角出現中華白海豚及江豚屍體擱淺個案,民政總署為瞭解澳門周邊水域的生物現況以及收集更多有關中華白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資料,正與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的專家團隊合作籌備“澳門周邊水域中華白海豚調查”研究項目。
為使項目順利開展,民署管理委員會委員梁冠峰、園林綠化部部長潘永華、自然護理處處長吳紹偉及技術人員共六人,於九月二十三日聯同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吳玉萍教授及其團隊,在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政委陳加林的協助下,乘船視察澳門周邊中華白海豚活動水域的環境,就澳門周邊水域的海洋資源保育及管理事宜交流意見。
是次視察水域主要集中在澳門機場東面水域至竹灣海灘對開水域,以及珠海市桂山島以西的三角洲和青洲島一帶水域,共發現四群約七十隻的中華白海豚,當中最大一群約有五十隻。據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多年針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研究的數據分析,現時生活於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約有一千五百隻,由於澳門地處珠江口西岸,屬於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分佈區,不時可發現中華白海豚活動的情況。
根據該學院於2011年至2014年間海上初步調查,澳門周邊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澳門機場東部及南部。該區域海豚活動的離岸距離比較近,最小距離為三至五米。此外,經辨認出的中華白海豚,分別屬於內仱仃洋種群和江門對外水域種群,因此推測澳門水域均是這兩個種群重要的活動場所。路環島以南及友誼大橋以西水域也有少量中華白海豚活動記錄。
中華白海豚又稱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學名Sousa chinensis,主要分佈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沿岸一帶,是國際瀕危海洋哺乳類動物,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的河口近岸地區,以河口的魚類為食。目前所知,較大的幾個種群分別位於廣東省的珠江口、雷州半島東側以及廣西的三娘灣。福建省的閩江口、九龍河口、台灣西海岸等區域有少量分佈。與其他海豚相比,中華白海豚身形較碩壯,由於具特殊的體色變化,有關個體紀錄研究是以背鰭形態特徵(色斑)而確定的:初生時期,皮膚呈灰黑色;逐漸長大後,皮膚顏色漸變淺;青少年時期,隨著皮膚色素的退卻,身上開始出現斑點;約二十多歲後,皮膚色素完全退卻,呈淡粉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