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香港社會就內地遊客人數是否已經超負荷話題引起各方關注和爭議,與之近在咫尺、一衣帶水、同屬特別行政區的小城澳門也不時被拿來比較。那麼,澳門目前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遊客人數不少
根據澳門旅遊局今年年初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澳門入境旅客人數達2900多萬人次,較上年同期上升4%。其中大中華地區旅客超過2600多萬人次,增長5%。內地、香港和臺灣位居前三大客源地,內地旅客達到1800多萬人次,增幅達一成,而其中44%來自廣東。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排名,澳門去年國際旅客入境數目位居全球第二十位,亞太區排名第五位;旅遊收益方面澳門位居全球第五位,亞太排名第二。
澳門現有酒店102間,其中46間為經濟型酒店,總共提供28800間客房。與香港一樣,有49個內地城市居民被允許以個人身份訪問澳門。如果橫向比較,澳門以不到香港1/10的人口、不足3%的土地,接待了相當香港53%的遊客。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面對大量內地旅客湧入、尤其是內地黃金周假期時,澳門所面臨的壓力—餐廳人滿為患、公共交通擠迫、生活成本急升及日常百貨難求等問題,絕對不比香港為好,甚至更加嚴重。
今年春節期間,澳門創下各口岸單日出入境超過38萬人次的新紀錄,旅遊熱點新馬路一帶人山人海,治安警為疏導大量人潮,甚至首度實施了單向行人管制措施近4小時。
市民反應理性
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被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市民和業界面對大量內地遊客湧入這一現狀,因各自不同地位處境而表態各異,但總體來說還算平和理性。
梁先生是當地一家媒體的記者,他說作為市民完全能感受到周末節假日時,大量遊客蜂擁而至對食住行的影響。但澳門是旅遊城市,採用限制遊客數量的辦法並不是上策。他的一位同行張先生則說,對那些遊客集中的地方能避則避,不是工作需要或萬不得已,自己是不會去的。
作為業界的代表,澳門旅遊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先生和專業導遊協會會長胡惠芳女士都認為,特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接待能力問題,澳門旅遊學院早在2003年就開始進行「澳門旅遊接待能力」系列研究,並定期公佈相關結果。近三年赴澳旅客每年增長4%左右,這是一個合適的、可以接受的增長速度。雖然遊客增長對本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只要採取適當的管控措施,以及新的旅遊路線、景點對遊客產生吸引力之後,就可減輕給市民生活造成的不便。
立法會議員何潤生則認為,現時居民須避開人潮,生活空間縮窄,擔憂長期下去將引發居民對旅客不滿,澳門亦難保「宜居」之名。建議旅遊業發展應「重質不重量」,善用地區旅遊資源、區域合作等優勢,加強旅客分流,為居民騰出生活空間。
政府應對得宜
在今年春節前夕舉行的澳門中聯辦新春酒會上,中聯辦主任李剛在談到內地個人游政策時表示,目前規模適度,不宜盲目擴大,為旅客提供優質服務更重要。李剛的表態,被認為既代表了中央的立場,也是特區政府秉持的政策。
特區政府旅遊局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訪問時表示,我們不會追求旅客量的無限增長,而會著重旅遊模式的改變,達到質的提升。工作重點將放在以下幾個方面:旅遊局將制定「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中長期旅遊業發展計劃,包括宣傳推廣、旅遊產品、旅遊質量等方面。
為持續提升本地居民及旅客的舒適度,旅遊部門今年將繼續推動小區旅遊計劃,讓旅客分流至不同區域。2013年9月底已推出 「論區行賞」 四條新旅遊路線,並通過一系列宣傳和推廣,引導遊客逐區觀光。每月還推出一系列社區活動,鼓勵旅客及市民探索並加深對新旅遊線路的認識。旅遊局亦將大型節慶盛事活動引入舊城區舉行,導引和分流遊客到澳門不同小區遊覽。
近日旅遊局新推出「星級旅遊服務認可計劃」,對澳門持牌餐廳分為四個組別進行評審,成功通過評審的商戶將獲發證書及星級商戶服務獎。他們繼續推動旅遊認知計劃,提升本地居民的旅遊意識。透過跨部門的機制,包括旅遊局、治安警察局、海關、海事及水務局、交通事務局等共同舉行跨部門工作會議,商討在旅客入境高峰期,做好口岸分流、資料通報及交通疏導的工作。參照旅遊學院的旅遊承載力報告,進行優化工作,以響應社會的需要。
2013年春節期間赴澳旅客爆增,口岸人流擁塞,新馬路等熱門景點水泄不通,更有遊客自帶帳篷住在海邊,造成險象環生,有關部門因此飽受社會輿論批評。2014年第一個遊客高峰—春節期間,澳門各有關部門吸取教訓,及早備妥預案,隨時靈活應變:負責交通疏導的警察增派到了路面,負責客運碼頭管理的海事水務局增開了船隻,負責出入境管理的部門增加了人手、增開了通道、延長了通關時間……種種努力社會各界看在眼中,獲得市民和媒體評價「及格」。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蘇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