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國家商務部與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合辦的「2013中國投資政策研討會」本月25日在澳門舉行。此次會議的主旨是向本澳工商界宣講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政策和方向,幫助本澳企業界人士分析和利用內地經濟發展所能帶來的新機遇,以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澳門的經貿關係,營造內地與澳門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長遠發展新格局。
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澳門中聯辦副主任高燕、國家商務部副部長王超等官員出席了此次研討會幷在會議上發言。譚伯源認爲近些年中國內地發展迅速,情況日新月異,投資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澳門業界應把握難得的機遇,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到內地投資和發展。高燕也認爲澳門工商界在內地的對外開放和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中繼續大有可爲;她對澳門工商界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增強主人翁意識,支持特區政府經濟施政;二是增強憂患意識,謀劃企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增強「走出去」的意識,抓住中央政府支持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政策、粵澳合作加快推進的契機,積極赴橫琴、南沙等地投資興業,進一步深入參與內地與澳門兩地的區域合作。王超認爲CEPA及其9個補充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加強了澳門與內地的聯系發展,促進了內地的進一步開放,也爲澳門與內地企業走出去、實施多元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他對澳門工商界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澳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絡發達,中西文化交融,人員往來頻繁,基礎設施完備,發展會展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議澳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育特色展會品牌,提高展會的知名度,推動本地區會展業更好更快發展,同時加強與內地會展業的合作,聯合參與國際會展活動,共同開拓海外市場;二是粵港澳三地文化相近、方言相通,地理上唇齒相依,密不可分,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視粵港澳合作,希望通過三地資源的優化融合,形成整體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地區在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力,更好地服務於三地經濟社會發展,建議澳門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粵港澳合作,不斷推進三地在人才、技術、市場和管理等方面優勢的整合,特別是加大在橫琴等地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三是澳門擁有大量中葡雙語專業人才,與葡語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有著廣泛的聯系,中葡論壇的成立和運行,爲內地加強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搭建了重要平臺,建議澳門工商界繼續發揮優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充分發揮中葡論壇的橋梁紐帶作用,共同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關系不斷深入發展;四是當前內地將「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議澳門企業進一步與內地在節能環保領域開展合作,在推動兩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以上三位官員的講話,雖然繁簡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主旨,那就是都希望澳門企業能大膽地「走出去」,尤其是能「走」到內地去,抓住當前內地快速發展的機遇,占領內地市場,從而深化內地與澳門的經貿合作,幷實現企業自身和整個澳門的新發展。
確實,近些年由於澳門自身所存在的大量商機以及特區政府對本澳企業的一些扶持措施,澳門企業即使不「走出去」,在澳門也能獲得較好的生存和發展。這種狀況雖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負面影響,它可能會助長本澳企業的安逸心理,使得本澳企業不敢或不願到更大的市場上去「搏擊風浪」。而由於澳門本身一是空間有限,二是資源有限,三是市場有限,如果企業總是拘泥在澳門發展,很可能會成爲「長不大的孩子」,競爭力難以得到提升;一旦今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發本澳企業與外來企業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進行競爭,澳門企業難言能夠在競爭中獲勝。所以以上三位官員的講話,既有啓示的內容,也有警示的內容。
而中央政府目前制定幷實施的「積極擴大內需」、「發展新型城鎮化」等戰略,也會使內地新增很多商機,世界很多企業都在想方設法利用這些商機,澳門企業更不應該對這些商機「視若無睹「。所以本澳企業至少應該能夠積極地到內地這個大市場上去」抓住機遇「、「搏擊風浪」。當然只要是「風浪」,都會有「風險」,所以澳門企業在這種「搏擊風浪」中也要「小心風險」,在與「風險」和「風浪」的抗爭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實現澳門企業和整個澳門的長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