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信德集團董事長何超瓊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談及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話題。
今年全國兩會,何超瓊提交了《發揮港澳優勢,優化文旅產品及服務供給,振興入境旅遊》《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等提案。
何超瓊用“卓有成效”和“有豐富的收穫”來形容過去履職全國政協委員的一年,“對我來說,除了必須要做的履職部分,我也積極參與了廣泛的交流活動。我特意前往了先前未曾涉足的省市,與當地政府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並成功開展了多項項目活動。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閱歷,還讓我學會了更多關於國家發展的寶貴知識,可謂收穫頗豐。”
橫琴澳門合作開拓新的可能性
2024年是澳門回歸的25周年,澳門特區政府也提出了“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
何超瓊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其中“1”是指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綜合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指的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產業,著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
何超瓊表示,通過四大重點產業板塊可以看到,澳門往後應該首先融入內地發展,做好自身能夠聯繫國際的特性。同時,澳門文化交融,有著非常強的文化底蘊,“其實我自己的企業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全面體現文化和旅遊,今年為了迎接25周年,會建設一個體現更多元文化因素的博物館,澳門也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我們也會爭取把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核心的題目。”
在她看來,文化旅遊以及更多的會議展覽能更突出澳門的國際定位。另外,在大健康方面澳門今年落地了新的協和醫院,“將來,希望能夠跟娛樂綜合體更多互動,推動建立橫琴和澳門的深度合作區,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環。因為澳門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有限,我希望通過兩地距離的便捷性,以及更多補貼,能夠開拓新的可能性。”
“文化方面,我覺得也不僅僅只帶來一些表演,我個人認為應該推動產業鏈這一概念,即產業不單單是做一個項目,還要考量之後的發展,對於未來的年輕人,能夠給他們打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尤其是在文化,以及很多會議展覽的接待方面,給他們帶來更多鍛煉和培訓,這些種種,我們應該為澳門的下一個25年做好藍圖。”何超瓊說。
用好香港金融優勢 吸引投資大灣區
何超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根本是圍繞11個城市,兩個特區,“大家都非常熟悉,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很多相同的習俗,都是一家人。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頒佈5周年,得益于這一卓越的總體規劃,我們就可以緊密依託國家的整體戰略部署,充分發揮並凸顯出自身的獨特特性和優勢。”
“香港澳門各有自己的強項,澳門旅遊是支柱產業,在過去20多年回歸後也是在綜合旅遊發展中凸顯了它在增長,現在可以說是全亞洲比較有發展機會的城市。香港從綜合因素看本來就已經是國際都會,金融、航運、創新科技、文化旅遊,香港都在亞洲區域領先,許多大規模的會議展覽一直以來也都落戶香港,我認為香港和澳門可以繼續起到對外連接的作用,把文化傳播得更好。”何超瓊說。
何超瓊特別提到了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優勢,“許多海外人士認為中國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希望經由一些較為熟悉的人去幫助他們進行投資或運營。對此,香港所使用的法律體系與全球許多地方是通用的,在會計、財務等方面也是全球頂尖,因此在金融包裝和產業整合方面都非常有優勢。”
何超瓊認為,應該繼續利用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以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投資者來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為什麼粵港澳大灣區有獨特的優勢?因為我們可以把資產組合起來,本來就已經在大灣區的城市,可能其各級項目都可以用到香港的上市平臺。現在我們可以採用創新方法,投資者不光是來投一家產業或者一個項目,而是可以把大灣區許多同種同類,或者能互補的業務放到一個組合裏,這樣投資就變成了投資進了一個大灣區,這一觀念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來源:貝殼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