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余雨生在被媒體記者問及新版“會議及展覽激勵計劃”自今年二月生效至今以來本澳會展業“市場化”程度如何時,認為:現時業界市場化程度明顯提升;會展在起步階段時,有相當一段時間,他們的收入有一定比例是由政府資助;但從統計數字可見,資助比例明顯有變化,部分會展活動已開始不申請資助,甚至有項目申請資助後再撤回,因“計掂數有盈利”。而對於記者所問的“是否抽起所有資助,便等於市場化?”余雨生當時的回答是政府資助金額有相應變化,業界其他方面的收入也有明顯提升,如租金、參展收入等;但政府始終希望先從量變到質變,讓更多會展選擇落戶澳門,“會展與其他行業不同,今年選擇這裡(澳門),明年則未必”,故希望利用這幾年,盡力吸引更多項目選擇長期落戶;倘活動屬輪換舉辦,始終有一站會來到澳門;相信品牌與基礎確立得宜,才可進一步推進市場化。
雖然余雨生沒有直接回答“是否抽起所有資助,便等於市場化”,但在今年四月九日,余雨生也曾在公開場合認為:會展業發展起步階段,參照各國各地是有扶持的,澳門亦不例外,但這行業在澳發展至今二十年,是時候須從政府“扶持”推進至“自負盈虧”走向市場化。所以估計在余雨生的內心裡,應該是希望在本澳舉辦的會展活動,都能儘快“計掂數有盈利”,會展業可以不用再向政府申請資助。
而對余雨生的這種觀點,有會展業界人士則認為雖然會展行業市場化水平提高,惟未來要進一步發展,仍需政府支持,包括資金、渠道上的支持。只是這種觀點未能很充分地說明理由,似乎有“為己爭利”的嫌疑。
因此對特區政府是否應該對本澳會展業提供資助?以及這種資助還要持續多久?本澳各界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這些問題如果不討論清楚,有可能“隔三差五”又會引起一番爭論,使得特區政府在這一問題上“搖擺不定”,從而影響澳門會展業的發展。
客觀而言,余雨生作為特區政府主管會展業事務的部門的主要領導,其希望在本澳舉辦的會展活動都能儘快“計掂數有盈利”、本澳會展業可以不用再向特區政府申請資助的用心可以理解。其本意也是想儘量減少特區政府的財政支出,節省本澳公帑。但澳門的特殊性決定了澳門會展業不同於周邊地區的會展業,在本澳舉辦的會展活動都能儘快“計掂數有盈利”難度很大,有可能長期都不能實現。對這一點,本澳各界可能也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首先,澳門會展業與周邊地區會展業的經營條件不同,土地稀缺使得澳門會展場館的使用費用相對較高,人力資源匱乏以及在公務員和博彩業從業人員的高薪酬的影響下又使得澳門會展業的用工成本相對較高,而澳門會展業的“兩頭在外”又使得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往往需要承擔相對較高的交通或運輸成本。這幾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就使得相比周邊地區在澳舉辦會展活動成本很高。但由於競爭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不能收取相對較高的費用,這種“成本相對很高,收入無法提高”的狀況就決定了澳門會展業與周邊地區的會展業相比存在著“先天缺陷”,在澳舉辦會展活動本身能盈利的難度很大。
其次就是澳門會展業與周邊地區會展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不同。澳門活動空間小,活動場所密集度高,產業關聯度強,在澳舉辦會展活動對本澳的旅遊、餐飲、酒店、零售等行業都能產生更為明顯的帶動作用。而其它地區舉辦的會展活動,可以在一個相對比較獨立、封閉的環境裡舉行,對其它產業的帶動作用可能就不會像澳門這樣明顯。單獨來看在澳舉辦的會展活動很可能不能“計掂數有盈利”,但如果算上該會展活動對本澳整體經濟所產生的帶動作用,就有可能會是“計掂數有盈利”。
所以對“特區政府是否應該對澳門會展業提供資助,以及這種資助還要持續多久”這樣的問題,本澳各界需要客觀、全面地看待這一問題。如果拘泥于會展業自身必須走向“自負盈虧”這樣的目標,一是很可能難以實現,二是更有可能會使得澳門會展業走向萎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