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八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接受中新社“兩會 · 面對面”節目採訪時認為:澳門在大灣區裡體量最小;但澳門的獨特優勢在於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這是與眾不同的地方;澳門有不同的綜合體,保留了很多中葡文化的元素,這是很多城市不具備的;歷史上很多知名人物也都與澳門有聯繫: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鄭觀應先生在澳門寫書,還有冼星海先生等,澳門是有故事的。賀一誠當時還表示:這三年,澳門沒有間斷和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城市的聯繫,每天通關人數還是保持一定水平;現在開放後,旅客很多,且越來越多是家庭出遊,旅客年齡也趨向年輕化;從一月八日起到現在,澳門保持了平均每天四萬到五萬以上的遊客人次,說明澳門能夠吸引大家;澳門的美食很好,住得也好,根據福布斯評估,澳門福布斯五星酒店的數量現在居全世界城市第一,這也是澳門多年來奠下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必須要做好產業多元化發展,旅遊(產業)保持加強,其他產業也一定要同步發展。
本月十六日在中聯辦召開的全國“兩會”精神傳達會上,賀一誠又表示:澳門將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強化“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深化區域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站在對外宣傳澳門、對內鼓舞澳人士氣的角度,行政長官多次提到“澳門獨特優勢”是可以理解的。但對於澳門市民而言,可能更應該看到相比“優勢”,澳門存在的“劣勢”似乎更多,澳門想發展一些事業的難度是很大的。
無論從地理、歷史、文化、制度等方面來看,澳門確實都是有一些獨特之處的,但“獨特之處”未必一定是“優勢”,“優勢”也未必一定就能轉化為“勝勢”。因此即使澳門確實是有一些“獨特之處”,在國際競爭中也未必一定就能獲得比較好的結果。近些年“澳門優勢論”可能宣傳得相對多了一些,使得一些人認為只要澳門發揮了“獨特優勢”,澳門想做的很多事情輕易就能獲得成功。這應該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其實澳門還有很多“劣勢”,這些“劣勢”制約著澳門的發展,使得澳門想做一些事情“難度很大”,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二零二零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指出“當前澳門面對的主要問題”有:“公共行政和法律體系一些方面難以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經濟多元發展進展不明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趕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土地空間狹小長期窒礙特區發展”“困擾多年的一些民生問題亟待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提升澳門自身的競爭力”;該施政報告認為這些問題“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政府施政需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解決和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正是特區政府施政的任務和工作重點”。這些“當前澳門面對的主要問題”其實就是目前澳門的一些“劣勢”。二零二二年四月十二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回答立法議員們的提問時,認為“深合區內並非傳統行業而是高新科技,本澳企業欠經驗、欠市場、欠人才,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以及此次在中新社“兩會 · 面對面”節目中所說的“澳門在大灣區裡體量最小”,這些應該也是澳門的一些“劣勢”。
而以會展業來看,多年前澳門展貿協會會長林中賢就曾指出:澳門會展業的發展一直被買家賣家兩頭在外、沒有產業依託的困境所限制,通過澳門會展平台所能促成的商務交易相對較低。所以雖然澳門具有發展會展業的一些“獨特優勢”,但也存在著一些很難克服的“劣勢”。
為向外推介澳門、對內鼓舞澳人士氣而宣傳“澳門優勢”是合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但澳門的“劣勢”也是客觀存在且影響作用非常明顯的,“只談澳門優勢,不看澳門劣勢”是不合理的。澳門自身是存在著一些“優勢”,但可能存在的“劣勢”相對更多。澳門社會應該清醒地看待澳門的“優勢”和“劣勢”,努力發揮“優勢”,扭轉“劣勢”,那樣才能讓澳門想要發展的各項事業能夠獲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