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歲月,本澳進入“後疫情”時代,加快推動經濟復甦乃特區政府目前首要任務。政府先後推出多個提振經濟措施,以農曆新年期間舉辧的“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為例,有關活動成功吸引大量市民和旅客,同時亦牽起坊間對於活動恆常化舉辦可能性的熱烈討論。
推動經濟發展是一種持續性的經營行為,將一個具效益的活動恆常化,能契合不同階段的市場需求。因此,在設計活動的迭代過程中,除了考慮活動的可持續性,更需兼顧其與經濟復甦整體政策間的聯動效應,並與本地歷史文化和市民生活有機結合。當局早前曾提出希望以“引客入舊區”的形式,舒緩中區及新馬路周邊的交流及人流壓力,藉此展現一個更全面、歷史價值更豐富的澳門。旨在灌注文化力量、盤活社區經濟的“任我行”,是引導民眾和旅客進入內街舊區的理想契機,亦有望將其經濟效應輻射式擴散至周邊,帶動整個社區受惠。
若說,旅遊城市的生命力,源於歷史,延於傳承,文化歷史的傳播對建設旅遊城市而言,尤為重要。因此,聯繫居民、保持城市生命力,除關注活動的直接經濟價值外,還需讓活動與居民生活和地區歷史等非物質價值相互糅合,方能讓活動真正的“活”起來。回顧歷史,20世紀初的中區已經非常發達,1918年開闢新馬路是為解決澳門半島東西交通及衛生問題。時至一世紀後的今日,其重新被封閉來舉辦活動,有如時光倒流,亦見幾分趣味。時代變遷,期望往後如“任我行”般的創新活動,在為舊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亦能平衡活動為附近居民生活、交通、承載力等方面所帶來的問題,政府推導加上市民支持,讓我們說好澳門故事,向世界展現小城魅力。
(本文作者:澳門青年峰會曦政策研究組成員廖翰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