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澳門科技大學博雅學院院長梁文慧教授主持的“2020年國際環境治理論壇及展覽”線上論壇, 邀請了四位國際的學者就新冠肺炎治療、城市智能規劃、可持續性發展、災害管理研究等多個方面發表演講。四位演講嘉賓包括美國免疫學及急症專科醫生麥德哈特 · 埃瑪瑞(Medhat ElMasry)、新加坡重建局前局長與總規劃師劉太格(Liu Thai-Ker)、澳洲墨爾本大學災難管理與公共安全中心主任阿巴斯 · 拉賈比法爾德(Abbas Rajabifard)教授、葡萄牙總統顧問貝爾納多·皮雷斯 · 德利馬( Bernardo Pires de Lima) 作為演講嘉賓。
疫情當前,有否更快速和便宜的疫苗研發方法?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來說,意義重大。麥德哈特 · 埃瑪瑞談及“新冠治療中的新型自身免疫法”時,提到人類可學習自身免疫療法,利用細胞產生出的記憶細胞及血漿細胞去對抗病毒。
劉太格分享關於“打造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智能規劃”。他指出,要將城市打造成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相當重要,應利用好科技去配合設計,當中更有三大關鍵字,集體智慧、設計及管理;若城市規劃設計得當,對於災難亦可防範於未然。他表示,城市規劃不僅只有建築,更要建立及遵循各個步驟,在政府政策、城市功能、設計、土地開發等,都要從多方研究並逐步發展構建。才能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阿巴斯 · 拉賈比法爾德社會潛風險則對於“利用空間資訊和數字映射技術提高環境和社區適應力”進行演講。他表示,對社會潛在風險而言,災害影響着各個社會、經濟和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近年在災害管理研究方面持續發展,更認為在災害管理,要由政策變化和戰略框架去驅動,更好地面對及解決,社會自身的脆弱性及潛在風險。
貝爾納多 · 皮雷斯 · 德利馬探討“冠狀病毒爆發後的多邊主義及全球化危機”。他認為,在全球疫情爆發後,令去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民主彈性、民族主義成長、數字行為增長及多邊改革等六個趨勢加速發展。他指出,疫情後令世界貿易市場增加不確定性、影響到全球供應鏈及醫療運作等。
同時,疫情亦令不少國家重新審視政策,更指出在疫情期間,數字行為成為大趨勢,令電子商業更加流行,未來,全球在跨境數字的交流合作應更為密切,為此,應做好數據監管。
四學者就各種各自專業領域討論疫情下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激起與會者热烈的討論,為澳門的危機管治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會場座无虛席 ,是近年難得的學術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