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在科研方面採取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構建高峰和加強合作的策略,以問題為導向,重點支持既具澳門特色,又順應國際發展潮流的研究方向。學校全力支持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藥質量研究、微電子和智慧城市物聯網)、三個重點研究方向(精準醫學、先進材料和區域海洋)、三個交叉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認知與腦科學和數據科學),以及三個人文研究平台(澳門研究中心、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發展。鼓勵跨學科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是次獲獎是對澳大科研實力的高度認可和鼓勵,大學將繼續推動科技創新、產學研發展及技術成果轉化。
在自然科學獎項目方面,阮家榮的“結構動力學的貝業斯方法:從線下到實時”,陳俊龍、劉竹琳、馮霜的“新型判別式和生成式學習方法研究:寬度學習網络及生成模糊網络”,祝雷、譚錦榮、蔡偉華、楊力、邱雷雷的“多模諧振結構的研究及其在寬頻微波電路中的應用”分別獲得二等獎:莫昇萍的“核醫學物理研究及其於精準醫學的應用”、周怡聰的“圖像加密技術及其應用研究”、李紹平、趙靜、王蘭英的“澳門蕈菌研究”分別獲得三等獎。
在技術發明奬項目方面,麥沛然、殷俊、陳勇、羅文基、Rui Paulo da Silva Martin的“創建萬物連網關鍵微電子芯片”獲得一等獎;陳知行、諸嫣、路延、冼世榮、Rui Paulo da Silva Martins的“應用於新興系統具前沿能效的數據及電源轉換集成電路設計”獲得二等獎;王瑞兵、李銘源、高成的“環境友好百草枯新劑型的開發”、李銘源、許貝文、陳勁的“用於藥物研發和環境監測的基於微流控技術大規模活生物體篩選系統”分別獲得獲得三等獎。
在科技進步奬項目方面,譚錦榮、鄭家興、鄭振邦、張文海的“面向智能公共資產管理的超高頻識別天線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