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石仔路,“澳門街”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古靈精怪的瓷磚街牌,以葡式瓷磚畫為藍本設計的街牌,充滿著濃厚的葡萄牙色彩。據悉,澳門最早的街牌設於1847年,為一塊木製葡文街牌;但現存澳門最古老的街牌,是十九世紀末的石塊街牌,由花崗石製造,上面刻有葡文街名和年份,分為石碑和石柱。在二十世紀初期,石塊街牌被水泥街牌所取代,這款街牌可算是現今街牌的雛型,中葡街名都刻在街牌上,設計也相當接近。
至於今天所見的瓷磚街牌,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但當時的街牌上,葡文佔四分之三的面積,中文則佔四分之一。直到回歸後,街牌設計再次修改,中葡文街名各佔名牌面積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而這些回歸前設計的街牌,也有保留了一部分,它們主要集中在“澳門歷史城區”的街道上。隨著澳門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遊客被這些可愛的路牌所吸引,慕名而來,漫步在澳門這座小城的小街道,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舊時光與聲色場裡感知城市榮光。
與街牌相匹配的就是澳門老區的街名了。澳門老區的每一條老街,都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這些街名,無不形象地一或彰顯周邊環境、、一或描寫地貌特點、一或表述其社會功能、一或在訴說著歷史故事如此等等,令到澳门现有的1200多條街道,活生生地為我們重溫澳門的歷史,留下深刻的印象。
什麼“鸭巷”、“鹹蛋巷”、“十月初五街”、“营地大街”、“ 关前街”、“草堆街”、“天通街”、“红窗门街”、“疯堂斜巷”、“ 打缆街”等等,都為澳門的歷史增添了許多神秘而又親切的感情。而這些老街區,不少在特區政府活化老城區中重獲新的生命與使命,成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